1、马家砭中学导学稿科 目语文课题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授 课 时 间2019-10-22设计人李永刚课型新授班 级八 ( )姓 名学 习目 标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 激发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师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
2、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一、自主先学(学习望岳)1、朗诵诗文,结合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di) 了(lio) 曾(通“层”) 眦(z)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望”,距离是自 远 而 近 ,时间是从 朝 至 暮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3、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
3、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4、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5、“钟”和“割”用得极好,试分析妙在何处。“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了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割”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6、说说“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
4、视群雄。7、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二、课堂探究1. 诗歌前两句中的“国破”与哪一个历史事实有关?诗人望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安史之乱,望见了经历战乱后,长安城荒凉,杂草丛生的景象。2. 诗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认为“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其实花并非真在“溅泪”,鸟并非真在“惊心”,作者借物之情写人之情,表达了自己伤感国事,怅恨离别之意。3.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数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面前,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
5、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4、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
6、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对比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四、检测巩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 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
7、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蓟北,均是地名1解释下列词语。(1)妻子:妻子和儿女(2)纵酒:纵情饮酒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剑外忽传收蓟北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