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命题范围为2017新课标高考的内容,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请考生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在答题纸指定的区域,答案写在试卷上不予赋分,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第卷(选择题 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2、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2.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 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B. 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 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 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答案】D【解析】材料中可
3、以看出,用锄耕地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技术,故选D;材料中并未体现体恤民情,排除A;诛杀吕氏有利于打击诸侯势力,排除B;精耕细作导致生产水平的提高,排除C。3.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A. 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答案】D【解析】“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再受到重视,即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地域性商人活动
4、指的是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 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 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 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答案】B【解析】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而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这反映了当时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正确;隐语系统并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错误;隐语系统也不是中国历史文化
5、底蕴的体现,故C错误;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并不是思想僵化的后果,而是文化专制的后果,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土一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A. 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B. 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C. 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D. 地
6、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依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制走向近代化,而清政府军制还停留在传统阶段,这反映了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日本军制的改革,但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此时日本军制改革已经完成;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近平科技,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影响了中国军事;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高官雇佣幕僚为其出谋划策,无法体现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7、。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 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 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 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答案】A【解析】受到近代民族国家之统合意识的支配,此时清政府改变了早中期的“边疆民族自治”之治边模式,开始实施行省管理,说明此时清政府国家意识的提升,A正确;材料中政策是对传统政策的改变,B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不是加强中央集权,C错误;军事管理和边防稳定不是此次地方行政设置管理的主因,排除D。点睛:从民族国家统一体的角度看,于对外层面,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维护、争取国家利益就是为了民族利益,任何国
8、家代表都应是其民族利益的代表。但在对内层面,一个国家之内,国家与民族两者未必能够等量齐观。国家表现为政府等具体的组织形式,民族则是由其领导的社会大众。7.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C. 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
9、共关系,故B项错误;出于国防的需要,联系所学,与日本侵华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布局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8.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A. 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B. 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C. 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D. 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答案】B【解析】据材料“1920年陈独秀用猛力来改造一下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
10、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之后陈独秀主张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促进社会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新流行的名词被工商业利用,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上海社会是否充分关注新文化运动,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推翻资本主义专政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B。9.下表是195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对亚非会议参会国的划分,这一划分和平中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接近和平中立国家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黎巴嫩、也门、沙特、柬埔寨、老挝、锡兰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A. 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提供了
11、依据B. 受到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C. 对参会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类D. 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会议前周恩来对除中国和越南之外的与会国政治态度的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为是否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采取中立立场,所以这一划分受到了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毛泽东根据70年代世界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把处在不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和不同力量对比下的国家划分为三个世界,与这一划分依据不同;C选项错误,这一划分受到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不是客观公正的;D选项错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的提出,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A. 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顺利开展C. 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 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1947-1952年全国土改,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正确;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是土地公有制,
13、A错误;材料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能扭转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排除C;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11.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王和市民阶层在罗马法中找到支持,罗马法由此复兴
14、,可见罗马法适应了当时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选项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资产阶级和教会的矛盾,选项A排除;选项B、D表述绝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资产阶级在兴起过程中利用罗马法中的法律原则维护自己利益。12.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未来的国王必须是英国国教成员;未经议会专门请求,现在和未来的英国国王不得剥夺法官职务;当政府大臣受议会弹劾时,国王不得行使特赦权来免除其责任。该法律A. 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B.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 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 说明国王“统而不治”局面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在和未来的英国国王不得
15、剥夺法官职务;当政府大臣受议会弹劾时,国王不得行使特赦权来免除其责任”可知,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其中该项规定使国王权力行使不超越法律范围,体现了法律对君主的约束和监督,故A项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统而不治,故排除B、D两项。C项,题干未涉及行政权下移于内阁,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于18世纪中叶,故排除。13.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B. 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C. 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D. 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德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工业
16、和服务业比重上升,说明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故选B;材料无法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排除C;D中“根本变化”太绝对,排除D。14.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下图说明苏联A.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B. 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C 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 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答案】C【解析】20世纪20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50年代是苏联改革,说明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有关,C正确;A是20年代表现;B是30年代影响;D减缓说法错误。15.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
17、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B. 逆全球化成国际主流现象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逆全球化并不是国际主流现象,故B错误;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C错误;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欧美国家之所以采取逆全球化举措,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D正确。第卷(非选择题共 5
18、5 分)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道题,16题16分,17题15分,18题9分,19题15分,共 55 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6.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据权江华话说唐装
19、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材料二 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据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等整理材料三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中华神韵的的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衣服经过了传统和现代二者之间,在款式、面料
20、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答案】(1)特点:种类多样;吸收少数民族特色;具有等级色彩;影响深远。关系: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2)原因: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
21、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政府的提倡。(3)意义: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解析】【详解】(1)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从种类、吸收元素、等级特色归纳唐朝服饰的特点。二小问 “唐装”与唐朝的关系可结合唐朝的国际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根据材料二中“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
22、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从时代背景、个人努力及政府态度进行分析即可。(3)根据材料“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中华神韵的的中式服装亮相”“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从展现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形象地位进行及加快对外开放进行阐述“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
23、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16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
24、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中国和欧洲在海外贸易政策上的变化,并分析欧洲在海外贸易政策上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变化后产生的结果。【答案】(1)变化:中国: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欧洲: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原因:文艺复兴促进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2)结果:中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妨碍了
25、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1)变化: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处于新兴经济崛起的时间,因此海外贸易被政府大大鼓励,可以带来很多物质上的积累。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得我国政府为了防患入侵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文化的变化,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以及政府的鼓励与扶植。(2)回答本题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对中国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也要承认他积极的一方面。此外对欧洲的评价主要围绕对资本主义发展来谈,尤其是强调资
26、本的原始积累。点睛:本题是一道以材料为引子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实质上对比了东西方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引发学生对东西方在近代发展面貌的认识,由此树立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收回时间国别租界名称1902年美国天津美租界1917年德国天津、汉口德租界1917年奥地利天津奥租界1924年俄国天津俄租界1925年俄国汉口俄租界1927年英国汉口、九江英租界1929年英国镇江英租界1930年英国厦门英租界1931年比利时天津比租界1941年日本重庆日租界1943年美国上海美租界1943年英国上海、天津、广州英租界1945年日本苏州、沙市、
27、福州、汉口、杭州、厦门、天津日租界1945年各国鼓浪屿公共租界1945年意大利天津意租界1945年各国北平东郊民巷使馆区、上海公共租界1946年法国上海、天津、汉口、广州法租界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评分说明:提出观点:通过分析材料提出合适的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不能以偏概全。史论结合:考生能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运用恰当。论证逻辑:考生举例典型,紧扣观点,论证有力。参考观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推动民族独立进程;国民革命推动了租界的收回;国际政治局势影
28、响中国收回租界;租界变化反映了侵华势力的消长。等等。【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出明确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和解读。同时注意要史论结合。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表格中中国收回租界的时间列表从“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推动民族独立进程”或者从“租界变化反映了侵华势力的消长”等提取观点;对于前者观点的论证依据表格中的信息和所学从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以及抗日战争对于租界收回的角度论述;后者的观点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一战后德国租界的收回、20世纪20年代英国租界的收回以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日本租界的收回等进行论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德
29、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
30、,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答案】(1)特点:从和平共处到战争对抗。原因:和平共处:英德间存在共同利益;欧洲大国间错综复杂外交条约关系的推动。走向战争:英德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国力
31、增强,英德战略目标根本冲突);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2)原因: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战争;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或以国际协议互相制约);美苏势均力敌;吸取二战教训;核战争的威慑。(3)认识:大国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大国在处理相互间关系时应全面考虑本国利益和国际责任;建立广泛互信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战争实现合作共赢应是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到20世纪初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是由和平
32、共处到战争对抗。依据材料“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结合所学从英德两国对抗俄法的共同需求、欧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得出英德和平共处的原因;依据材料“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结合所学从20世纪初英德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等方面分析作答英德两国走向战争对抗的原因。(2)依据材料“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结合所学从双方都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战争、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美苏势均力敌、吸取二战教训、核战争的威慑等角度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谈谈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可从本国利益和国际责任出发处理国际关系、建立广泛互信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战争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