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7120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结提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 必修2 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一、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类别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有化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工业化需要土地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内“左”倾错误的蔓延“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续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土地公有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

2、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3、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

4、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现代中国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制定或提出时间基本内容实践结果启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完成一化三改造指导完成三大改造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使党和国家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社

5、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调动了积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协调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1古代中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1)古代统治者基于民生与经济发展而采取重农抑商、休养生息政策。(2)古代国家通过改革改善民生,如秦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2近代中国的土地政策与民生改善。(1)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工商、兴办保险业、学校、

6、医院和慈善机构等。(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并实行扶助农工政策,从而推动了国民大革命。(3)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推行改善民生的土地政策,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3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1)1950年后的土地改革、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都是改善民生的成功探索。(2)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不利民生。4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民生问题及改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了城市饥荒,但损害了农民利益。(2)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重视、改善民生。(3)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行农业集体化,全盘建立集体农庄,违背了农民意愿。5美国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生改善与问题。(1)罗斯福新政调节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在社会福利方面,加强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加强社会保障。(2)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起覆盖面广的福利国家制度,对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3)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增加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