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2-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步成熟 缓和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撞击中融合,北方农耕经济逐步恢复 曲辕犁出现,农业得到新发展;在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商业大发展,城市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文化 出现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科举制度扩
2、大了知识分子的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现理学和心学,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新变化 -4-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制度的演进(1)君主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2)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2.经济的发展(1)农业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 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南北朝时出现了“草市”。-6-3.文化的进步(1)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
3、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4)艺术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是草书大家。王羲之的行书受到世人喜爱。绘画:东晋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7-二、隋唐时期 1.政治制度(1)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3)科举制: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2.经济发展(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它安装了犁评,可以
4、调节犁耕的深浅。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销欧洲、非洲。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商业:柜坊、飞钱相继问世。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8-3.文化(1)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2)科技: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朝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文学:唐朝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4)艺术:书法: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唐朝颜真卿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绘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9-
5、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朝代 依据 特 点 趋 势 世官制 先秦 门第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选官标准由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科举制度在早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军功爵制 秦朝 军功 凭借军功可以获得参政机会,体现出争霸战争的时代特点 察举制 汉朝 才能、品德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门第 不注重才能,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科举制 隋唐至清末考试成绩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10-例题1(2016课标全国,25)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知识:科举制的作用。-11-解题思路:找题眼:“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核选项,辨正误: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不能直接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7、,故B项错误;按照科举制的规定,世家子弟也可参加,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答案:D-12-例题2(2014海南单科,5)唐朝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朝()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知识:通过与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对比,考查科举制的特点。-13-解题思路:找题眼:“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核选项,辨正误:A项与史实不符,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方式,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
8、;题干信息没有反映B项;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这也是选官标准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答案:C-14-对点演练1(1)文献通考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汉朝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A.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C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西汉实行察举制时,并没有考试的做法,到东汉时才增加考试的环节,这与后世的科举制没有根本的差异。这一做法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9、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15-(2)(2019湖南郴州一模)在九品中正制下,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 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 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 D.科举制是最能彰显公平与公正的制度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材料“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表明统治
10、者重视人才选拔,故选A项;材料中科举制没有反映出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制“彰显公平与公正”,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平与公正,但“最能彰显公平与公正”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答案 解析 关闭A-16-(3)(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宋朝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上述举措()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答案 解析 解
11、析 关闭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阶段,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在宋朝,为表扬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这并不能说明地方上获得了部分选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轻武”,故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在宋朝为表彰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竖立“科甲功名”牌坊、以士人的名字命名建筑物,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在客观上会扩大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答案 解析 关闭D-17-二、隋唐时期商业与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1)市坊分置,商业活动受到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12、,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商业都市有所发展。2.影响(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18-例题3(2017课标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完整、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掌握的历
13、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知识: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19-解题思路:找题眼:“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核选项,辨正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饮茶之人颇多,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故排除A项;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B、D两项。答案:C-20-对点演练2(1)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14、。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C解析 据材料信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可知当时隋朝都城整齐划一;根据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当时“市”“坊”严格分开,坏人无处躲藏;“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综合以上信息,隋都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官府的控制。-21-(2)唐朝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朝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
15、宋朝()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朝 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A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唐朝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和“宋朝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可知宋朝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即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朝,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城市发展与商业发展,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城市商业的发展,没有反映抑商政策,也未涉及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故D项错误。-22-宋元时期(9601368年)1.政治制度(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16、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权收归中央。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继续完善科举制。(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23-2.经济发展(1)农业: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3)商业: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4-3.文
17、化(1)思想: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颢、程颐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陆九渊提出“心学”。(2)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3)文学:词是宋朝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散曲出现于宋朝民间,到元朝,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的创作成就最高。-25-(4)艺术: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元朝文人画的
18、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戏曲: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2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特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内容 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实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世界的本原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认识事物的方法“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27-例题4(2014浙江文综,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
19、;也有的针锋相对,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朱熹 李贽 A.B.C.D.命题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知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和李贽的思想主张。-28-解题思路:找题眼:“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去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核选项,辨正误: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与题干主张不相符,故排除。亚里士多德倡导理性,提出了“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朱熹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李贽则从反对理学的角度出发,提
20、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选D项。答案:D-29-对点演练3(1)周太王(周族的领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A解析 本题考查理学的发展。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A项正确,D项错误;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30-(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
21、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D解析 材料中的思想家虽然并不反对通过外在的读书等手段明理,但是,更主张从内心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是“心学”正心诚意的主张,四个选项中只有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31-1.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其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但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2.元朝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3.与唐朝相比,宋朝“市”的变化主
22、要表现在:突破市坊的空间界限、突破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辖。4.陆王心学仍然属于理学范畴,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32-用科学史观认识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消极作用 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观念对社会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33-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
23、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汉书百官公卿表-34-材料二 秦汉时虽设有言谏官,但既无行使言谏职能的独立机关,又无明确规范化的言谏职权。魏晋南北朝言官归属于拥有献纳谏正权力的门下省或集书省,但这时期谏官的封驳权力还没有显露出来。迨至唐朝,在中书、门下两省设立谏官组织,其职权和规模比前朝扩大,正式形成了台谏并立的格局,谏官负责规谏皇帝,御史台负责督察百官,促进了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和国势强盛。台谏的形成,标志着封建监察制度趋于成熟。最后,主要的弊病仍然在于御史制度的御用
24、性和依赖性。由于监察官是皇帝的耳目,是皇权的附属品。这种御用性是御史制度先天的缺陷,这是君主专制所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御史能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主要取决于皇帝个人的意志,皇帝是御史行使职权的保护伞,离开了这顶保护伞,御史几乎什么事也做不成。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35-解读技巧抓住关键词句,提取核心信息。1.材料的主旨内容:秦朝的监察制度;西汉的监察制度;唐朝的谏官。2.与秦汉相比唐朝监察制度的进步性:设置谏官,谏官可以监察皇帝。3.唐朝谏官制度的作用:标志着封建监察制度趋于成熟,促进了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和国势强盛。4.唐朝谏官制度的局限性:受到皇帝的制约,不能真正落实对皇帝的监察。-36-技
25、巧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宋史(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朝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37-材料二 宋朝实行募兵制,将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四种。其中禁军是属于天子的军队,是国家的主力军,人数最多。因宋之统治者惧内患多于外忧,故采取“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措施和将与兵分离的方法即“更戍法”,禁军驻地时常更换,而将领却不随之变动。摘编自浅论唐宋加强中央集权之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实施该措施的目的。实行兵将分离避免了将领专权;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