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869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题库大全 必修二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 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课时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一、选择题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应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 B曲辕犁C风力水车 D石刀石斧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以伐木,纵火焚烧”可以看出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当时的生产工具是石制工具,故选D项。A、B、C三项出现的时间要晚,且C项属于灌溉工具,皆排除。答案D2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 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 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铁器者

2、,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正确。A项错在“必须”,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答案D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故选A项。答案A4下图是汜胜之书中有关“代田法”的图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C依赖灌溉 D男耕女织解析西

3、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B5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由材料中“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答案B6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B男女分工十分合理C

4、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十分重视纺织业的发展解析注意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结合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B项是错误选项;C项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正确选项;D项不能从图片中得出,故排除。答案C7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应出自官营手工业B青铜器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C人类进入铁器时代D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广泛应用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故A项说法正确。青铜器属于高级物品,民间几乎没有,排除B项;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中很少使用,排除D项。答案A8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

5、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暝蜮。”材料主要反映了()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灌溉技术的发展C耕作制度的变革 D生产工具的进步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作物种植与土壤的关系,其体现的耕作原则与技术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能体现出耕作制度的变革、灌溉技术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等信息,排除B、C、D三项。答案A9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说的是炎热

6、的夏天,天气比较干旱,农业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可知应是指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B10清代,除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官窑生产完全被民窑生产取代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民窑“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说明民窑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选D项。“委托”不是控制,排除A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的是雇佣关系,“委托”关系与雇佣关系本质不同,排除B项;官窑仍然存在,如景德镇,排除C项。答案D1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

7、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段唱词反映了这种经济的基本状况。“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小农经济下农民并不富裕,因此排除。答案A12网上调查显示,2012年最热门的旅游线路是重走中西文明交融的“活化石”丝绸之路。观光途中不可能见到的古代文明现象是()A新疆坎儿井遗址 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C出土的唐代白瓷 D宋代青花瓷解

8、析宋代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被林立的政权阻断,对外联系主要通过海上实现,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31页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旧唐书卷71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唐六典卷7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

9、,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唐六典卷23材料四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地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计前期1120165415422273163后期1372316134943101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1)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10、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解析第(1)问,回答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及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从战争、政权巩固、农业生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数量、地理位置方面回答。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2)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

11、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约占全数的3/5;唐后期约占2/5。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4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

12、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

13、,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第(1)问,浙江制瓷业发展特征从历史悠久、工艺高超、产品精美等方面概括,从手工业对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以及对中外经济交流的促进作用方面回答影响。第(2)问,结合明清手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区域分工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角度回答。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所以明清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