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时间1918年-1921年1921年20年代末目的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全面国有化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分配实行配给制废除
2、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其它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评价使国内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
3、确立 1、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原因 : 2、内有存在经济文化落后(主要因素)(使得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缺少科学分析的头脑)与历史传统的制约(专制皇权主义思想严重)3、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的理论指导和国内的政治斗争也起某种作用形成过程: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特点:高度集中(经济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评价:功绩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苏联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3、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