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03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C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C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巨大,中朝官较多地参与机要事务有利于逐步剥夺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的决策权,从而加强皇权,故选C项;隋唐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皇帝通过中朝官较多

2、地参与机要事务、逐步剥夺外朝官决策权的方式加强皇权,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材料“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说明孝、廉是选官时两个不同的依据标准,故选B项;材料“初行孝廉之举”说明选官制度仍在探索之中,还未形成成熟的选官体制,排除A项;“完全形成”说法欠妥,排除C项;秦朝完成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3(2020南昌模拟)西汉对官员权力的约束较

3、为有效,如上计考课、设刺史以察地方、任官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对官员的约束较为有效C出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B根据材料“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可知,西汉政府对官员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B项正确;西汉时期官僚制度还在不断发展,A项错误;西汉时皇权专制,不会出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项错误;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

4、,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A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是由于当时社会动乱,这说明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地方负责提供选拔官员依据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的,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经济水平与制度设计的关系,也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是否有利于各地区人才选拔的信息,C、D两项错误。5尚书最初是

5、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是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省官员最初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宦者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宦官等,建立内朝,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因此三省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故选B项;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成为定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皇权的强化,无法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

6、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6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B由材料可知,封主征收租调由“自行征收”发展为“到京领取”,并且“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表明征封主税自主权和世袭权益在降低,地方贵族势力受到打击,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现象,与均田制是否可以维持没有关系,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为各大

7、一统王朝常用举措,并非因为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才有所行动,排除C项;材料中调整的是封主收税方式而非收税比例的改变,对农民来说租税负担并无变化,排除D项。7读下面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据此可推知,唐代()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8、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B由表格数据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族子弟,说明在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改变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故选B项;表格数据体现不出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拥有特权,排除A项;科举考试以考察人的才学为标准,排除C项;表格数据体现不出科举考试所侧重的内容,排除D项。8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A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B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C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D三省制是

9、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A由材料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构成的内朝,逐步孕育出了后来的三省制度,故选A项;材料探究的是三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未体现其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和打破旧体制的内容,排除B、C、D三项。9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材料反映出宋代平民出身的进士比例较高,占到绝对多数,说明下层平民逐渐获得了大量的升迁机会,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

10、只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然具有影响,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朝是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D项。10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A根据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规定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文官担任军事长官,有纸上谈兵之嫌,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军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行政权与军政权相分离,故D项错误。11“

11、(元代)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指出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 D行省制与御史台B本题考查元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朝中央官制相似,因此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的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故排除A、D两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排除C项。12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

12、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A材料“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表明言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有助于形成贤明政治,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

13、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唯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

14、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12分)答案(1)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平等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

15、赞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

16、书省系执行机关”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约的观点,或者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的观点;其次,根据论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多方面阐述;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约。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约;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示例二: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