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 14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细胞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答案:C读
2、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23题。2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A B C D3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解析:第2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同时灭绝,所以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含三叶虫的化石和含鱼类的化石。第3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
3、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类。答案:2.A3.B如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45题。4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5该河最有可能是()A塔里木河 B松花江C淮河 D珠江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的日蒸发量的差异与地表物质的种类有关。植被覆盖率高的耕地、林地、草地及水分条件好的水体的日蒸发量较高;植
4、被覆盖率低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第5题,水体的日蒸发量最高,但日蒸发总量很低,说明河流的水量小;草地及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但日蒸发总量却很大,说明草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大。综合分析,该河流流域气候干旱,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河流水量小,最有可能是内流河。答案:4.C5.A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67题。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解析:第6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7题,中生代是爬
5、行动物盛行时期。答案:6.D7.B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8判断如图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大A BC D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A BC D解析:第8题,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多,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第9题,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
6、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答案:8.C9.D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012题。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 1.001.001.00 1.00草本植物l 1.18 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 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 1.
7、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0.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 BC D11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1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0题,表中信息显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除灌木地下生物量略有减少外,其他均有
8、明显的增加,故生物量提高,正确;表中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大,而灌木数量没有变化,故正确。第11题,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12题,根系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自2011年开始明显低于2009年,说明根系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相反,故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答案:10.A11.D12.D二、非选择题13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1
9、)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到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解析:本题以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为背景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了土地退化,但人为原因是主要的,特别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致使植被破坏等。为此国家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a、b、d、c(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
10、矿或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原因造成土地退化。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考察工具准备:_。(3)结合相关材料,他
11、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如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环境向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解析:解答该题应从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3)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沉积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海洋陆地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