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810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文化史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相结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时,正值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之际。国际

2、上,帝国主义列强经历了一战前后的争夺,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在国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确立,没落的清朝、反动的北洋军阀先后担当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社会经历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变。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发展。五四运动中,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等上政治舞台。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近半年的高中学习之后,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具备一定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基本能分清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大体回答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高一学生

3、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知识、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渴望,而又不愿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应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民主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最后确认为救国就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逐步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课前自主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

4、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来源:学|科|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教学难点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2)教学形式 讲授、互动(3)教学方法 研究讨论法、归纳法、模拟辩论法(4)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视频欣赏】播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

5、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教师讲授】本目内容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十月革命前马克思开始传入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

6、的?【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教师讲授】在本专题第二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请同学们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教师总结】

7、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这一时期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探索救国道路,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期望成为拯救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进入中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谈谈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并分析这一时期传播的特点。学生甲: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革命党人朱执信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学生乙:

8、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教师讲授】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没有进一步作积极的评说;朱执信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政府主义者在天义报上刊登了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译文,还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课堂讨论】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

9、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以下观点:A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急切地为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B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性质属于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而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

10、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为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 来源:Z+xx+k.Com【学生回答】思考讨论后,可能有以下观点:A: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发芽并结果,首先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再次,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涌现,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

11、子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最后,比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国的知识分子理智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良方。B:我认为李大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由李大钊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教师讲授】归纳五四前后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是如何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学生回答】李大钊通过发表文章和利用讲坛两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出这一革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新曙光。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号召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

12、而奋斗。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教师总结】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偶然的。近代以来,为了挽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多种尝试,都失败了。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此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

13、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之间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二、新思潮的竞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新思潮竞起的背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进步青年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礼,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积极研究和探索世界;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也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后传入中国。【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所显示的资料,独立完成下表:名称主要代表基本主张简要评述来源:Z.xx.k.Com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运动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学生完成后,选择部分同学的答案予以投影展示并进行分析。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4、【教师讲授】五四时期既是各种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时期。在互相的辩难和论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写再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回应驳胡适的观点。他指出问题和主义不能分离,中国先“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因此,要“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 来源:学科网ZXXK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模拟辩论会

15、。【学生活动:模拟辩论会】1将同学分成两派:甲方是主张在中国进行改良的“胡适派”,乙方是主张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李大钊派”。来源:Zxxk.Com2明确双方的观点:甲方的观点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乙方的观点是“在旧中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3目的:让学生转换角色,真正体会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要求:课前请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 辩论过程:(略)【教师讲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工读互助团”实践活动的一些史实,1920年

16、初,这项实践活动最终以失败宣告结束。工读互助运动的失败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概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组织学会和展开论战。【教师讲授】(1)组织学会。当时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会有李大钊在北京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长沙的“文化书社”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在天津的“觉悟社”等。这些学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举行演讲,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2)展开论战。为了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

17、主义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之间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课堂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形成性练习1.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朱执信 D.李大钊2.在

18、民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理论的革命党人是 ( )A.孙中山 B.黄兴 C.宋教仁 D. 朱执信3撰文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4下列文章是李大钊发表的是 (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A B C D5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的核心问题是 ( )A资本主义 B民主与科学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6表面上承认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但主张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 ( )A无政府主义 B新村主义 C实用主义 D基尔特社会主义【参考答案】 BDB

19、CCD 1、科学社会主义 2、无政府主义 3、新村主义 4、工读互助团运动 5、改良主义 1、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问题与主义之争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二、新思潮的竞起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节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并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及课堂活动,如模拟辩论等,达到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历史问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