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 阶段特征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增设军机处,使专制主义发展至顶峰。但也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中央和地方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对外交往中和平与暴力冲突并存,外交关系渐趋保守和封闭。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赋税制度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进入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但由于自然经济、封建专制以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的阻碍,
2、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在这一时期并未迎来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黎明。文化:理学依旧占统治地位,但在专制权力的压抑之下,迸发了几股反封建的力量,一是明末清初带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进步思潮,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二是明清的反封建文学。科技、文艺承古萌新,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集大成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主干知识明朝1.废除丞相(1)原
3、因:明初,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被解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权过于集中,容易决策失误,政治腐败。2.设立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演变: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兼协理奏章。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简(选拔)解
4、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成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阁臣虽说参预机务,仅备顾问而已,凡事不能有所参决,皆由皇帝决定。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内阁票拟必经皇帝批示才有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丞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
5、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开始实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分浙江、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13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 。这一改革将元朝的省、路、州、县四级或
6、省、路、府、州、县五级的多级复合制减少了层级,传达政令更加便捷。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或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清朝1.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
7、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立: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办事效率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4)影响: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清朝的边疆政策(1)措施: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
8、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经济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包含西方农业内容,体现了西学东渐。(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
9、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5)土地制度租佃关系: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赋税制度:明:一条鞭法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影响: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动,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清: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帝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摊丁入亩:雍正时推行,把
10、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影响: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人口滋长,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冶金业: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制瓷业:明清瓷器种类丰富,彩瓷争奇斗艳。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纺织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棉织业: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3.商业明清商业发展的新特点:(1)货币经济
11、:可以理解成“经济货币化”的结果,即货币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2)白银流通: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3)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4)工商业市镇兴起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明清时期的四大商业名镇。(5)商帮与会馆:商帮: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闽商、宁绍商人的势力最为强大。会馆: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6)跨区域贸易繁荣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工商业市镇的专门化生产。4.资本主义萌芽产
12、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官府的沉重剥削。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传统政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5.商业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评价:
13、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沿海军阀余党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民间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朝贡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三、文化1.思想(1)阳明心学背景:程朱理学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思想核心
14、:致良知影响: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人们竞相逐利。 思想文化:理学陈腐僵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李贽的反正统思想思想主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著作:藏书焚书等-黄宗羲思想主张: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
15、督机构。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思想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著作:明夷待访录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思想主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影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王夫之思想主张:政治: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
16、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建立起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因此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但其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也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科技(1)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
17、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2)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文学:明清小说(1)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明清小说的代表:时期成就明朝长篇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
18、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短篇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3)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因:语言通俗生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生动的语言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题材多样,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作品。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重视教化作用。明清小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4.绘画和书法(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19、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如清代朱耷,代表作松鹰图。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小说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2)书法:明代的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5.戏曲清代京剧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走向世界: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在这个体制中,“夷人”获利益之惠,帝国得声光之隆。从制度设计角度讲,这套体
20、系确实欲达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理想效果。经世致用: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在这个体制中,“夷人”获利益之惠,帝国得声光之隆。从制度设计角度讲,这套体系确实欲达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理想效果。经济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与粮食作物相区别。典型的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甘蔗、茶叶、蔬菜、花卉等。 真题练习1.(2020全国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
21、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2.(2020全国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3.(2020全国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4.(2019全国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
22、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2019全国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6.(2019全国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
23、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7.(2018全国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8.(2018全国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
24、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9.(2018全国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0.(2017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1.(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15BDADC 611CBD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