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改革的民间猜想:语文、数学肯定不会减教育部可能最早会在年底起出台高考改革细则,但这之前高考“到底咋改”已经成了沈阳的校长、老师们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昨日,记者对几名校长、老师进行了采访,发现对于高考改革细则已经有了几个“民间猜想”。但不管对高考改革如何猜想,校长和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语文和数学肯定不会减,但数学可能会降低难度。语文、数学基础学科肯定不会减在中央公布60项改革措施之前,就曾有一家网站上推出“数学退出高考”的投票,74.7%的网友认为数学不应该继续留在高考的科目当中。有网友说工作多年,除了数钱,别的时候基本上用不到数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措施中提出“全国统考科目减少
2、”,有人就猜测减少的科目里是否会有数学。昨日的记者采访中,校长和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语文和数学肯定不会减,因为是基础学科,但数学可能会降低难度。辽宁省首批专家型校长、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市第一中学校长岳春风认为,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肯定不会在高考中消失,虽然看似很多人工作生活中用不上数学,但数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沈阳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讲师王立柱认为,数学是很多学科的基础,而且学习数学能够帮助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不能完全用“有用”来判断,学习数学是在建构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高考不会将数学“踢出”。对高考改革细则的几个民间猜想除了数学不会被“踢出”高考外,昨日几名校长和老师还
3、对高考改革细则给出了几个猜想。猜想一:统考科目减少学业水平考试更重要对于高考改革,岳春风认为,虽然现在高考改革还没有一个时间表,但大方向已经显现。岳春风说:“全国统考科目减少,现在高考是6科,将来文理不分科可能会变成9科,但在减负的背景下,这9科不会都进行全国统考,有的科目可能会变成社会考试,有的会在省里进行考试,有的科目则由招生学校进行考试。”另外,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会在高考招生中占有更重要地位,但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可能会进行调整,不会集中在高二统一进行,可能会采用“学完即考”、“一科多考”的形式。猜想二:可能会采用“2+1”的形式“高考改革有一种可能会采用2+1的形式。”
4、沈阳市第五中学校长金巍松认为,英语会采用一年多考的形式,但语文和数学这两科肯定不会减。对于“2+1”形式中的“1”,金巍松认为,此次改革提出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进行综合评价,显然学业水平考试包括了文综和理综的科目,如果大学招生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重要参考,已经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在高考的时候就没必要对文综和理综科目进行全考,就可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任选一科”。猜想三:文综、理综全考但会降低难度金巍松还分析了一种可能,就是高考中文综和理综会全考,但在减负的背景下,会在分值、次数等方面进行变化。这个想法也和本报名师堂名师、沈阳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于宝山老师的观点相同。于宝山老
5、师提到了过去的“大综合”,他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就和过去的“大综合”类似,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会降低考试难度。于宝山老师说:“现在高中的数理化都太难了,现在高中的知识在国外都是在大学才学的,而且将来不是专业研究的,很多知识在工作生活中很难用上,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岳春风校长也认为,虽然高考改革细节还没出台,但文综和理综的考试科目难度肯定会降低。猜想四:专业学校会扩大自主招生形式在改革措施中提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对此几位受访校长和老师们则认为,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必然会
6、改变招生制度,所以改革中提出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的相对分离,因为只有改变招考模式,中学才能摆脱考试指挥棒,自主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课程难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或专业。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岳春风校长说:“在文理不分科后,一些专业院校如果还按照现在的招生制度就很难选到适合的学生,所以专业院校将加大自主招生权限,可能会采
7、用单独考试或入校考核的形式来确定学生的专业。”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