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5604 上传时间:2025-10-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异构精品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课)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顺畅的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虚词借以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默写文言文要求背诵部分、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两则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两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

2、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古文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3.中招考点: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实词、文言句式、句子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断句、鉴赏拓展。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文言文复习时,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对拓展题还把握不好。二、复习目标:1、通过识记文中的文言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准确解释文言词,说出文学常识。2、通过背诵课文、探究问题,能完成中考题。三

3、、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识记文中的文言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准确解释文言词,说出文学常识。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背诵课文、探究问题,能完成中考题。四、教学过程复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通过识记文中的文言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准确解释文言词,说出文学常识。通过背诵课文、探究问题,能完成中考题。复习指导(一):内容:文学常识和重点实词方法:识记时间:5分钟要求:能准确解释文言词,说出文学常识。资料参考: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

4、、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复习检测练:一、填空世说新语是_(朝代)人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地点“_、”人物“_”、事件“_”等要素。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未若柳絮因风起()()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3、撒盐空中差可拟()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5、)5、相委而去() 6、入门不顾()三、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cu)B、公大兄无奕女(y)C、尊君在否(b)D、友人惭(chn)四、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尊君:2、家君:3、君:参考答案:一、南朝宋刘义庆寒雪日内聚谢太傅和儿女讲论文义二、1、比不上 趁2、片刻高兴地 3、比、比拟4、约会、约定舍去5、离开6、回头看三、3b四、1、称对方的父亲。2、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对人的尊称复习指导(二):内容:课文方法:背诵,交流探疑时间:5分钟要求:能完成中考题。1、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

6、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2、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复习检测练: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3、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7、?4、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参考答案:1、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

8、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3、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4、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当堂训练:1.给下

9、列加点字注音:太傅( ) 俄而( ) 雪骤( ) 欣然( )柳絮( ) 凝( ) 韫( ) 寔( )2.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看法与同学交流?4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朝代)人_(姓名)组织编写的拓展延伸:王冕者,诸暨(j)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

10、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n,安然、坦然)若不见。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2.简答。(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f zhu xn x nn yn sh2.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3.“君”是对人的尊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4南朝宋 刘义庆 尊称;家君:谦词,对

11、人称自己的父亲参考答案:拓展延伸:1.A(窃:偷偷地、悄悄地).(1)王冕 (2)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3)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4)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能准确解释文言词,说出文学常识。能完成中考题。要点归纳: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笔记小说集要点归纳:中考文言文的出题方向:1、 解词2、 译句3、 理解基本内容4、 对文中的观点和手法进行评价、分析 咏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

12、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

13、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 (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14、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15、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 、大度 、有生活情调 。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 、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 , 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16、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17、【课文说明】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孔融,还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出示板书课题世说新语二则)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刘义庆(403444),

18、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

19、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过渡: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篇咏雪二、诵读课文。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三、疏通文意。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

20、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拟”(相比)、“未若”(比不上)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1、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

21、”“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

22、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5、拓展延伸:平时写比喻句时最基本的要做到“形似”,然后不断追求“神似”的境界!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摘抄形容的飞雪诗句。第二课时一、疏通文意。教

23、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 “乃至”(才到达)、“期行”(约定出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二、合作探究。1、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

24、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

25、否失礼?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三、拓展延伸。5、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敝人 卑职陛下 令尊 寡人足下 令郎 老朽 麾下 谦词有:敬词有: 四、小结新课。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世

26、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

27、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 (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

28、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

29、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

30、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 、大度 、有生活情调 。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 、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 , 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世说新语 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的智慧。3、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 理解重点的文言词语与句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自学指导(一)(时间:3分钟)1、

31、读准字音。2、读出情感,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读出性别、老少的区别。(分男女朗读)二、当堂测试:(时间:5分钟)1、再读课文,理解文意。2、解释重点词语。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 (今义:子女)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 差:差不多 拟:相比 三、自学指导(二)(6分钟)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3、归纳文章的主题。1、明确: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2、明确: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3、明确

32、: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四、拓展思维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五、作业:1、 背诵咏雪;2、 动态课内作业部分。板书设计:咏雪外在之形内在之神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一、导入我国乃礼仪之邦,在生活中,我们讲礼仪,那我们礼仪吗?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二、疏通课文自学指导(一)(时间:8分钟)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

33、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2、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明确: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1)与友期行:约定。(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4)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5)下车引之:拉。(7)入门不顾:回头看。(8)去后乃至:才。(9)之:下车引之 代词,代指元方。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堂训练(时间:5分钟)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补充课文省略部分。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

34、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三、探究课文自学指导(二)(时间:6分钟)(1) “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明确: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 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明确: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不信”,二为“不礼”。(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文说说对“信”“礼”的认识,可联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5、”等。这样将文章中的“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这里所说的“礼”“信”,是儒家思想的体现。)(3) 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明确: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四、作业1、背诵世说新语两则。2、完成动态课内部分。板书设计:咏雪守信明礼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

36、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教学过程:教学咏雪

37、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二、介绍

38、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

39、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

40、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要求: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4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

42、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

43、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

44、。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默写课文。五、阅读激趣: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布置作业: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导入:(

45、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

46、信”“礼”相关的文言文。二、课文初读,培养语感。文章的内容是怎样的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不过,我们先不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为幻灯片上的无标点文言文划分句读,标注标点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同桌相互讨论交流)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朗读有标点的课文内容,掌握字词音。2、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u,通“否”)特殊词义:期(约定)日中(成语)不期而遇下车

47、引(拉)之(成语)引而不发入门不顾(回头看)(成语)顾影自怜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去危就安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4、朗读表演,进入语境,熟悉课文。请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注意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及话语背后的心理变化。元方:面对无礼的友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友人:面对幼小的孩童,他恶语相向,但终因失信失礼而自感惭愧。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幻灯片中显示了几个问题,下面请大家先自己动动脑筋,然

48、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1、 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提示: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起因:期日中,过中不至 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门外戏 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经过: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

49、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结果: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 元方入门不顾2、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元方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各抒已见,但要注意到一点,即元方当时七岁)提示:元方当时才七岁,那么对于他的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明事懂礼、孝顺父亲、大方正直的孩子。3、对“友人”这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仍请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已见)提示:(应多角度看问题)尽管他有无信无礼的一面,不过他还是知错能改的,不然就不会做出“下车引之”这样的举动了。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0、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来谈现实意义)五、主动质疑,学有所得。(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老师可先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稍作点拨或总结。六、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多媒体播放反映校园生活的一段小录像或一些照片,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正误,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信”与“礼”来正确地待人接物。教师提示: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2、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3、要诚实

51、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七、教师总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此来照应开头的导入设计,进一步教导学生懂礼知义)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这就是产家或卖家不讲诚信,带给我们的烦恼;从大处看,我国已加入了市贸,我们必须遵守商业规则,而这商业规则的基础便正是“诚信”;从远处看,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一代,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做一个现代人、世界人,是时代、社会的要求。在此,老师想借这篇文言文把“诚信”二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保持诚信;朋友之间,彼此以诚信相待,同心相知,彼此信任。作业布置:1、收集有关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此文。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