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设计课题葡萄月令 主备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重点难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文风,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它将物作为主要的表达对象,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者寄托在描写中的感情。葡萄月令是人与物的对话,而这对话中的语言恰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和突破口。阅读的时候,当以汪曾祺朴实自然的行文风格,亲切口语化的语言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来体会语言的朴素自然之美。然后由文
2、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汪曾祺笔下的葡萄是“活”的,是富有生命情趣的;作者与葡萄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不同于一般“以奴仆命风月”的状物类散文。教学过 程教学过 程教学过 程教学过 程一、导入葡萄 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此时元和元年,被贬,写给友人,描写葡萄生长过程,表达仕途失意,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托物言志,明写葡萄,实写希冀受提拔。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今天,在此地,与诸君共读葡萄月令细读文本,致敬汪老二、走近作者汪曾祺,江苏 高邮 人,当代著名作家。师从 沈从文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
3、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人有“ 短篇圣手 ”之称,代表作有小说 受戒 、 大淖记事 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三、题解背景1958年夏,因其单位右派指标没有达到要求,单位将汪曾祺补划为右派,他便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那里,他与农业工人一道垒猪圈、刨冻粪,最后他被分配在果园劳动。本文就是他在超越苦难的心境里提炼出来的,弥足珍贵!.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作者通过写美若仙子的葡萄12个月中的
4、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与赞美之情。其笔下的自然风物构成了一个温馨、适意的世界,透示着对尘间俗世生活的执着与肯定。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1、通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月生长(物)栽种(人)1234567891011122、从图表中我们发现本文内容和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以时间为线,两个主体(葡萄、人)(1)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种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葡萄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2)开头与结尾呼应,栽种过程与生长过程年复一年,人与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明确:不是。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4、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
5、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明确: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声明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5、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只是摆出一副流水账的架势,但仔细品味却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将葡萄的栽种过程和生长过程有机结合,不但结构严谨,而且详略有致。它的结构和内容是紧密相关,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板书:结构严谨,详略有致)五、品味语言整体上感知语言特点。明确:平淡而有味汪曾祺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
6、点。”课本125页,齐读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A、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B、句式的选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的恰当表达;C、标点的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使用;D、修辞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文学表现力。1、 朗读指导国内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汪曾祺自己也说过:“语言像树,树干树叶,枝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它是活的。”体会语言的滋味的最佳方法是朗读和咀嚼。先请大家选出自以为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段落自行朗读(学生自己朗读)2、交流朗读 让同学朗读自己挑选的段落,主要是体会语
7、言的平实自然、口语化。 如:“一串一串剪下来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事实上,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领略了汪曾祺语言的妙处。(端午的鸭蛋) (板书:语言平实自然、口语化)3、语言平实,口语色彩浓厚,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明确: 不是。这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本文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4、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 (1)我们以第一部分为例: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
8、铺着白雪的窖里。” 教师范读,创造意境。请学生轻轻地齐读。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学生发言) 明确:“开头就是下着大雪,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却没想到与之俱来的是可爱的葡萄。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躺在温暖的床上。”“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从刚才的文字可以看出,阅读散文,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这都来源于作者对其细心地观察。作者用心写,我们也要用心读。你用心去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板书: 想像 联想 用心)(2)你能通过想像和联想来体会汪曾祺文字间蕴藏的情感和
9、意境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喜欢的段落。(请学生找段落再次朗读并点评) 例如:二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动词) 例如:五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 那么富有生命力,令人狂喜。(感叹句、疑问句、短句) 例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几个逗号将几个葡萄栽种过程的重要工作简洁地交代出来。(标点) 例如:九月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形容词、比喻) 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文本重点探讨几个段落。六、主旨分析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雪,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1)结构上:文章首尾呼应,文章行文看似记一本流水账,其实结构也非常严谨。
10、(2)内容上:文章开头以精致的短句写了“一月,下大雪”的情形,铺陈了一种静谧的情调;结尾处又以“下雪了”回应开头,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2、“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提示: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 (1)本文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说明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2)文章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从一月一直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生长到入窖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中洋溢着的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展现出作者的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板书:热爱生活 乐观积极)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
11、,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尔多液的能手”, 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板书:活着多好呀) 3、难怪有人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你现在能理解吗?(可以让学生简单谈一谈想法)明确:“我想,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这类状物散文,并不是产品说明书或辞海条目,而是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对该物体或者事物有上边所述的了解或者理解之外,还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把我们的人生融合进去。”(莫言让事物成为“这一个”)五、 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 详略有致 “苦心经营的随便” 葡萄月令 语言自然 口 语 化 “平淡朴素的美” 联想、想像(用心体会) 汪曾祺 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 “活着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