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七)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5211534年间,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 因语言通俗易懂,该译本多次出版、大量印刷,并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宗教音乐的重要来源。据此可知 ()A宗教改革实现了德国民众思想统一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C印刷术是宗教改革深入的充分条件D教皇的权威已被彻底颠覆 B根据材料“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因语言通俗易懂,该译本多次出版、大量印刷,并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宗教音乐的重要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经的民族化、
2、通俗化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德国民众思想统一,排除A项;印刷术促进了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是宗教改革的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宗教改革虽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但教皇的权威并没有被彻底颠覆,排除D项。2(2020九江模拟)1521年,马丁路德指出:“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话。”这反映出,马丁路德()A主张摆脱宗教的束缚B否定圣经的权威C认为依靠信仰即得救 D崇尚理性地思考C材料“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话”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并不反对
3、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3(2020福州模拟)下图是17世纪30年代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由此可推知,当时荷兰 ()A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B世俗生活较为安逸C市民文学大量创作 D新教教义得以传播D路德的宗教改革倡导建立民族教会,以本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荷兰语版本圣经体现的是新教教义对荷兰的影响,故选D项;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阅读圣经体现的是宗教生活,而非世俗生活,排除B项;圣经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排除C项。4(2020惠州三模)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
4、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A宗教改革的成效 B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C天主教会的腐朽 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B材料中英法均限制了教皇在本国的权力,这一做法体现了西欧国家萌生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思想,反映了其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故选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做法,而没有涉及天主教会本身的表现,排除C项;14、15世纪,英法等西欧国家依然是封建专制制度,排除D项。5“他们代表着一种十足的保守势力,
5、致力于恢复基督教的原初形态。无论就个人的精神气质还是改革的理想目标来说,这些领袖都无可争议地属于中世纪类型的人物。”材料中的“他们”应是()A天主教教士 B人文主义者C宗教改革家 D启蒙思想家C在宗教改革时期,改革家们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规,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获得救赎,以“致力于恢复基督教的原初形态”之意,故选C项;中世纪的天主教教士不会“致力于恢复基督教的原初形态”,排除A项;“人文主义者”这样的概括过于宽泛,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不再信仰基督教,排除D项。6有学者说,在宗教气息浓郁的16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传自己的主张,而
6、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这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改革家()A倡导安贫乐道理念B主张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C主张重建信仰权威D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原则C依据材料“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主张重建信仰权威,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7(2020张家口模拟)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
7、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A批判专制统治的顽固性 B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C突出暴力革命天然合理 D强调人的思想自由D控制人们的思想比使用武力征服世界的难度还要大,这里伏尔泰强调的是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故选D项;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伏尔泰强调宗教宽容及思想自由的重要性,而非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排除B项;伏尔泰反对暴力革命,排除C项。8(2020南平一模)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形象,一个把中国描述为封建专制主义盘踞的腐朽国度,一个则将其看作贤者治国的成功典范。二者意在()A批判封建专制王权 B抨击天主教会独
8、裁C鼓吹理性主义思潮 D寻找思想启蒙论据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对同一个时期的中国形象,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却有截然不同的描述,之所以会出现该现象,是因为二者都为自己的观点主张寻找启蒙的论据,故选D项;伏尔泰将中国“看作贤者治国的成功典范”,因此二者并不都是批判封建专制王权,排除A项;在中国,儒家思想居于社会的主流地位,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理性主义”,排除C项。9孟德斯鸠的第一部哲理小说波斯人的信札发表后,在巴黎城引发了轰动效应。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紧随其后创作了老实人拉摩的侄儿和爱弥儿等哲理小说,在巴黎贵族社交圈和市民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被公众广泛阅读和接受。启蒙思想家多用哲理小说形式创作,
9、主要在于这类作品()A最能体现启蒙文学的理性光辉B有效利用文学力量宣传启蒙思想C促进法国启蒙文学的大众化传播D是当时法国广泛使用的公共文体B启蒙思想家多用哲理小说形式创作,主要在于哲理小说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理性色彩,能够有效利用文学力量宣传启蒙思想,故选B项;材料未将哲理小说与其他启蒙文学进行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 C、D两项是这类作品被公众广泛阅读和接受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10(2020潍坊模拟)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A肯定了公共意志的
10、约束性B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C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D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A根据材料“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对少数人实行强制是自由”可知,卢梭强调普遍意志的正确性,以及对于少数异议实行的强制是为了保证自由,从而说明公众意志具有约束性,故选A项;卢梭强调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排除B项; 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众意志与少数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排除D项。11(2020温州模拟)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
11、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他强调()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C“理性是激情的奴隶”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D根据“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可知,康德强调思想的自由,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对世间万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即“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故选D项;A项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B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排除;C项的主旨是强调感性,而康德强调理性,排除。12(2020重庆二模)在德意志启蒙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德语期刊和德语协会。诗人克罗卜斯托克(17241803年)从民族神话和历史中汲取灵感,运用德语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史
12、诗,被誉为“德意志所有诗人的老师”。这表明对于德意志人而言,启蒙运动()A侧重于文学领域 B传播了自由精神C增强了民族意识 D统一了民族语言C由材料“诞生了一系列德语期刊和德语协会”“运用德语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史诗”可知,启蒙运动增强了德国的民族意识,故选C项;材料未就其他社会领域进行描述,无法得出A项结论;材料强调的是德国的民族意识觉醒,而非自由精神,排除B项;材料显示德语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法知道是否已经统一语言,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勾画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
13、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鼓舞着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从现代民主政治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是直接促发和指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事件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正是这两次革命把由英国革命正式开始的现代民主政治创制实验大幅度地推向了深广,并最终完成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形态的构筑。 引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
14、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背景,说明启蒙运动对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18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运用法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史实进行概括。第二
15、小问,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与启蒙思想家主张相似的有关史实进行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公正是法律的核心”“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科学等角度入手回答。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人的思想;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
16、立学说,规定了美国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的职责与权力;法国的人权宣言阐述了天赋人权学说,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思想。 (2)特点:反封建较彻底;思想核心是公正;具有科学精神;体现理性主义;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法国封建专制强化;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14(2020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
17、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 评论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材料中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的产生,但后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宗教改革只是中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革新;仅从正面或反面角度进行评价,是不完整的,
18、要辩证地去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仅从正面角度评价观点: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的产生。(或:我赞同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评论:宗教改革伴随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而兴起,其“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冲击了天主教会和教皇思想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科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先定论”思想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总之,宗教改革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运动,它在各个层面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9、 示例二:仅从反面角度评价观点:宗教改革只是中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革新。(或:我赞同后一种观点)论证: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派通过“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和神权统治,重新确立上帝和圣经的最高权威,这在本质上是对中世纪以来基督教根本教义的延续;宗教改革的着眼点主要局限于宗教领域,其理论更加关注灵魂救赎等超现实、超自然的问题,在当时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并不明显,其对近代西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其在后世产生的客观效果;且西方通向“现代性”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议制民主确立、文艺复兴、近代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不是宗教改革一场运动的结果。 示例三:从正反不同角度辩证评价观点:宗教改革虽然在当时主要是基督教的自我革新,但客观上也对后世西方的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或: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片面的;后一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也是片面的) 论证:综合示例一(正面史实论证部分:包含政治、经济、思想等层面)和示例二(反面史实论证部分:包含知识、材料和总结等层面)中两个不同角度的多方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