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作业(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杭州高考模拟卷)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解析:选D。材料中机坊和领取原料完成织品的有织机农民之间的关系就是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在福州附近各村,故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渗透到农村,故D项符合。其余三项材料均未提及。2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
2、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厂的创办反映出()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解析:选D。根据所学,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工业,故A错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为甲午战后至一战前,“短暂春天”为一战期间,均与材料时间“1872年”不符,故B、C错误。3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这种现象的出现()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说明了政府对外资政策的改变D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解析:选B。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是外国经济侵略加深,与材料中
3、外资在华企业减少不符,故A项错误;外资企业减少使得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减小,能够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有利条件,故B项正确;19121915年外资企业减少是因为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不是政府政策带来的变化,故C项错误;外资减少只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而不能够改变民族工业结构,故D项错误。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D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解析:选C。本题考
4、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特殊性,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想出现于19世纪末,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萧条并不是投资人的身份造成的,排除D项。5下表所述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18951911年19121918年年投资额(万元)8002 200年均办厂数(家)1980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选A。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
5、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6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B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C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解析:选B。依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1代表的是自然经济,2代表的是外资企业,3代表的是洋务企业,4代表的是民族企业,故B项正确。7“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
6、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 000元一担,而傍晚时已至1 800元一担。”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有 ()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ABC D解析:选C。题干揭示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折射出的应该是国统区的经济恶化,民族工业到了崩溃的边缘,国民党的政权行将瓦解。而逻辑混乱,物价飞涨并不会推动农业的迅速复苏。8(20164月浙江选考,T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选C。由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清末婚嫁比较烦琐,民国时
7、期比较简洁,故选C。9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材料反映了()A政治革命导致社会习俗迅速改变B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C社会革命比上层政治革命困难D临时政府不尊重人权解析:选C。由材料“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可知,乡村剪辫的人很少,说明辛亥革命对乡村影响弱,社会革命比较困难,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习
8、俗并未迅速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底层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关心,不是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不尊重人权,故B、D两项错误。10“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 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解析:选C。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 000个”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
9、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11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
10、国人思想观念转变解析:选D。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捷,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12下图为我国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1956年的一幅漫画清一色,漫画反映了此时()A列宁装是人们的普遍选择B民众服饰的式样趋于单调C着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D人们追求和谐的家庭观念解析:选B。从漫画看出,男女老少是清一色的中山服着装,说明民众服饰的式样趋于单调,故B项正确;图片的服装属于中山装,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它
11、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6年时中国强调社会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立,不会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漫画反映了民众服饰的式样趋于单调,与追求和谐的家庭观念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宁波十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是外资企业的大幅增加。由于担心外国人会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铁路,以及现代工业经济,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商部和交通部,组织地方商会,并着手修订法典,保护和鼓励各项资本运作。中国的官员,有识之士以及商人急切地在这些领域成立自己的公司,从1895年到1913年间,成立的新兴企业多达
12、549家,主要集中在缫丝、棉纺织品、食品加工、公用事业以及采矿等行业虽然现代工商业只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这一时期仍可以看作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开篇。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材料二1895年的甲午战败震动了整个士林当新兴的维新在京、沪受阻时,湖南成了维新的中心。例如,熊希龄出身于湘军将领之家,此前完全是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下成长,还沉迷在湘军的辉煌功绩中。但他在甲午战败后慷慨上书朝廷,“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与列强比埒,乃为上策吾愿为爱国同仁,鞠躬尽瘁,临危就义,以拯吾国”。不料被慈禧痛批并发落回湘。从1896年到1898年,他几乎介入了湖南维新的所有活动,在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斗
13、争中实际站在了梁启超一边。1898年到1902年被革职。1902年至1905年,他重获起用于1904年兴办了醴陵瓷业及学堂。整理自应星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13年间“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熊希龄的思想在甲午战争后的变化,并指出他在湖南地区为中国社会近代化做出的努力。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18951913年”这个时间段结合教材所学从自然经济的瓦解、政府政策、实业家实业救国精神几方面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学生材料概括能力
14、。从“新兴企业多达549家,主要集中在缫丝、棉纺织品、食品加工、公用事业以及采矿等行业”“只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极小一部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等相关结论。第(2)问,从材料中的熊希龄“完全是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下成长”到上书朝廷的“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可以推断出他的思想变化,即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可以从材料“几乎介入了湖南维新的所有活动”“在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实际站在了梁启超一边”“兴办了醴陵瓷业及学堂”等概括得出。答案 (1)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大幅增加,进一步破坏了
15、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实业。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特点: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行业上以轻工业为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2)变化: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努力:支持梁启超等人士开展维新活动(或全面介入湖南的维新运动),兴办实业和新式学堂。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50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
16、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90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
17、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分别从办报的主体、内容、阶段、种类、分布范围、意义等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回答原因。 (2)首先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其次列举其中的史实,然后说明论证。 答案 (1)变化:从
18、外报为主体,到民族报业逐渐崛起;民办报刊逐渐合法化;报刊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报刊报道内容广泛;报刊种类多;办报点分布范围广,逐渐遍及全国;报刊杂志担当启蒙和救亡图存使命。 原因:政治运动推动;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传入;有识之士推动。 (2)示例一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杂志报道大量严重失真新闻,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19591962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报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示例二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推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他利用各种报刊作为武器,不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革命创立共和,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