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姓名称谓类)(共43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5160 上传时间:2025-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姓名称谓类)(共43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姓名称谓类)(共43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姓名称谓类)(共43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姓名称谓类)(共43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姓名称谓类)(共43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判断题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

2、名。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8.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

3、称“祖”,后继者称“宗”。( )12.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例,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宋朝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13.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加,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被视为谥号。( )14.对皇帝的称呼,有庙号、年号和谥号等,庙号起于商朝,谥号起于周,年号自汉武帝始。( )15.“髫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代指童年。白居易观儿戏曰:“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16.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形如两个羊

4、角。后代用以称少年时代,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8.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到了十六岁会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后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19.“而立”“不惑”“知命”都出自论语为政,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 )20.“古稀”指七十岁;“耋”指七八十岁;“耄”指八九十岁,古代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期颐”指一百岁。( )21.“六亲”,历代说法不一,有的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有的则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22.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

5、,父之次弟称为“仲父”。( )23.古代男子对妻子的称谓有夫人、娘子、拙荆、外子等,女子对丈夫的称谓有丈人、官人、郎君等。( )24.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夫妇。( )25.东床指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坦腹东床”的传说。( )26.在中国古代,千金用于敬称富人家的女孩儿,今多用作对别人女儿的美称。( )27.舅姑是古代妇女对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28.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他人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唐代温庭筠因面貌丑陋而被称为“温钟馗”。( )29.在古代,

6、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一个人,如称南宋诗人杨万里为诚斋先生。也可以将一个人的官地名作为他的称谓,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30.“郡望”意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1.绅是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缙绅就是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指的是在朝廷中做官之人。( )32.古代对百姓的常见称谓有布衣、青衫、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33.古代称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常在名前加职业名,如庖丁。( )34.古人为表示谦逊的态度,常用“愚”“鄙”“敝”等词语自称,谦称自己或自己的

7、事物不好,还用“卑”“窃”来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35.古代臣子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天子、陛下等,帝王的自谦之辞有寡人、朕、不穀等。( )36.读书人的自谦之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不孝顺。( )37.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舍”用于谦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小的亲属,如舍侄、舍弟。( )38.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为“在下”;小可是自谦之辞,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39.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8、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后来就成为臣僚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殿下”也是对皇帝的尊称。( )40.阁下是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敬称,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41.在古代,臣子常用“寡君”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用“寡小君”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夫人。如秦晋崤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论语季氏:“称诸异邦曰寡小君。”( )42.称谓前面加“先”,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经退位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去世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3.称君主为独夫,称一般人为竖子、小子等,表示

9、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并序:“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解析“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解析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4.字,也叫表字,指

10、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8.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

11、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解析“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解析“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后继者称“宗”。( )解析“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错。

12、个别朝代的前几任皇帝均可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子朱棣称“明成祖”。12.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例,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宋朝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解析“宋朝以后”错,应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而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外,皇帝大多有庙号。13.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加,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被视为谥号。( )14.对皇帝的称呼,有庙号、年号和谥号等,庙号起于商朝,谥号起于周,年号自汉武帝始。( )15.“髫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代指童年。白居易观儿戏曰:“髫龀七八岁,

13、绮纨三四儿。”( )16.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解析“十八岁”错,应是“二十岁”。17.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形如两个羊角。后代用以称少年时代,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8.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到了十六岁会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后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解析“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即及笄,古代女子及笄之年为十五岁,而非“十六岁”。19.“而立”“不惑”“知命”都出自论语为政,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 )解析“知命”指五十岁。20.“古稀”指七十岁;“耋”指七八十

14、岁;“耄”指八九十岁,古代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期颐”指一百岁。( )21.“六亲”,历代说法不一,有的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有的则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22.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 )解析“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错,应是“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同时,“伯、仲、季、叔”应为“伯、仲、叔、季”。23.古代男子对妻子的称谓有夫人、娘子、拙荆、外子等,女子对丈夫的称谓有丈人、官人、郎君等。( )解析“外子”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24.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

15、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夫妇。( )25.东床指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坦腹东床”的传说。( )26.在中国古代,千金用于敬称富人家的女孩儿,今多用作对别人女儿的美称。( )27.舅姑是古代妇女对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解析“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错,舅姑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父母或男子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指公婆。28.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他人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唐代温庭筠因面貌丑陋而被称为“温钟馗”。( )29.在古代,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一个人,

16、如称南宋诗人杨万里为诚斋先生。也可以将一个人的官地名作为他的称谓,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解析在古代,可以用官地名来称呼一个人,但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属于“称籍贯”。30.“郡望”意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1.绅是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缙绅就是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指的是在朝廷中做官之人。( )解析“指的是在朝廷中做官之人”错,缙绅可以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为官宦的代称。32.古代对百姓的常见称谓有布衣、青衫、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解析青衫在古代可指学

17、子或低级官员等,但不指百姓。33.古代称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常在名前加职业名,如庖丁。( )34.古人为表示谦逊的态度,常用“愚”“鄙”“敝”等词语自称,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还用“卑”“窃”来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解析“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时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并非“谦称自己身份低微”。35.古代臣子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天子、陛下等,帝王的自谦之辞有寡人、朕、不穀等。( )解析“朕”只是皇帝的自称,不是谦称。36.读书人的自谦之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不孝顺。( )解析“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

18、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而非“不孝顺”。37.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舍”用于谦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小的亲属,如舍侄、舍弟。( )38.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为“在下”;小可是自谦之辞,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39.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后来就成为臣僚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殿下”也是对皇帝的尊称。( )解析“殿下”是对皇子、亲王等的敬称。40.阁下是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敬称,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

19、使阁下。( )41.在古代,臣子常用“寡君”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用“寡小君”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夫人。如秦晋崤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论语季氏:“称诸异邦曰寡小君。”( )42.称谓前面加“先”,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经退位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去世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解析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故。先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也指远古帝王。43.称君主为独夫,称一般人为竖子、小子等,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并序:“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