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检测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4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屋檐(yn) 杳然 (ro ) 伺机 (s) 贻笑大方 (y) B 剽取(bio) 逦迤(y) 罢黜 (ch) 锱铢必较 (z) C 孳生(z) 塞责(s) 勖励(x) 阿谀奉承(y) D 培土(pi) 乍惊(z) 辍笔(chu) 妃嫔媵嫱(y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或师焉,或不焉B.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C.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B.
2、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C.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监督D.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饔”:晚饭4、下列各个选项中的两个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风雨不动安如山B. 不爱珍宝肥饶之地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C. 暮去朝来颜色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D. 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D.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吾欲之南海,何如? 夫庸知其年
3、之先后生于吾乎。 汝何罪之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使负梁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 B. C. D.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B.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B.旦吏来而呼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入而徐趋,至而自谢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都有活用
4、现象,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吾从而师之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0、对下列各个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不拘于时,学于余。 问征夫以前路。 沛公安在? 刘备天下枭雄。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A. B. C. D.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
5、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
6、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对下列句子中下画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
7、指刚成年的时候。下列各组句子中,下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解鞍,令
8、士皆纵马卧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专以射为戏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
9、,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第卷( 40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16、17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16、写出下列代词的指代的内容。 杳不知其所之也 其: (2分)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之:
10、(2分) 剽掠其人 其: (2分)17、第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如此铺陈渲染的是什么? 修辞: (5分)目的: (5分)四、阅读短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1分)18、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而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5分)19、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豸长蛇,蚕食天下,征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
11、,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注:柏举:与下文的“郢”都是地名。随:国名。封:大。越:流亡。(1) 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5分)译文: _ (2) 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5分)译文:_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 (9分) (1) _ , 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歌台暖响,_ ;舞殿冷袖,_ 。(3)使负栋之柱,_ ;架梁之椽,_ ;(4)别有幽愁暗恨生,_ 。 (琵琶行)(5)_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第六单元检测题答题卡(满分:100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 二选择题(每题4分
12、,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16、17题。(16分)16、写出下列代词的指代的内容。(6分) 其: 之: 其: 17、修辞: (5分)目的: (5分)四、阅读短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5分)18、 (5分)19、(1)_ (5分) (2)_ (5分)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 (每题3分,共9分)20、(1) _ _ (2) _ _ (3) _ _ (4) _ (5) _ 第六单元月考答案1、 C a) “杳” 应是 “yo B. “剽” 应是 “pio” D. “乍” 应是 “zh”2、 DA.“不”通“否”
13、B.“而”通“尔” C.“振”通“震”3、D “饔”:早饭4、D 副词,“确实”、“实在” A、安:疑问代词,怎么;形容词,安稳 B、爱:动词,珍惜;动词,喜欢 C、故:形容词,衰老;名词,旧交情5、C A. 不必:(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B. 从而:(古)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并且; C. 其实(古)它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6、A依次是:到 主谓之间,取消句字独立性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代词 结构助词“的”7、C 连词 A、B、D都是介词8、A 连词,表转折,“却” B、C、D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或不译9、C . 爪,名词活用为动词,用
14、指甲划。A. 辇, 名词活用为状语,乘辇 B.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0、B 依次是:被动句介宾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三、(15分,每题3分)11、D.A.“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文意十分切合。项中的“将兵”,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统领士兵”。项,“曲折”一词有实指虚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弯曲,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致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而项也是错误的。只有项是正确的。
15、12、A. 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 项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项两句中的“既”字意义用法均相同。项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义。这两个“无”字也是相同的。据题目的要求,项为正确选项。13、C 项“胡兵终怪之”的“之”,指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正是指前文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广的小部队得以保全而未被消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 项“避之数岁”
16、中的“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而来,显而易见,“避之”的“之”正是称代李广。这一选项也是正确的。 项“饮食与士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一词,“之”字是指前文的“饮食”,并非称代更远的“赏赐”。“得赏赐”一句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事情,“之”字也无法越过“饮食”而去称代更前面的内容。这一项的说明是错误的。 项“百姓闻之”的“之”到底称代什么,我们也可以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正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一事,老壮才为他痛哭。这一项的说明是正确的。本题的题干中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项是正确选项。14、D. 第句“解
17、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杀,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没有联系的,但如果考生误认为这两句是让部下休息,则对解这道题有一定的干扰。第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后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这当然是“宽缓”的一种典型表现,因而符合题干的要求。第句“专以射为戏”,这是说李广因为“讷口少言”,不善言辞,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日十分喜好射艺,并以此为乐,常常练习,这当然与对待部下“宽缓不苛”无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第句“士卒不尽食,
18、广不尝食”,这是承着前文“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这正是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符合题干的要求。第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将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做法。这一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选项应是,即项。15、D. 项
19、所拟题面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又是错误的。、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本题的正确选项为。16、宫车 财物财宝 各国人民17、修辞:比喻、夸张、排比、对偶、互文目的:为了描写秦人的豪奢,为后面写其灭亡,埋下伏笔,隐示了原因。18、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使怎么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性命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19、(1)申包胥未经请示(楚王)就奔赴秦国去请求救兵。(3分) (2)趁着吴军立足未稳,大王一定要考虑打败它。(3分)2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