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最新热门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惠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勘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着重在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用相对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当然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内容包括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等),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表达技巧,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 【解析】 此题选择
2、的是一首比较常见的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且举出王安石的评价,也是对答题的提示。第一问,就是指的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第二问,问得非常平常朴实,容易答出: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着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转捎的书信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补上,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作者对这封“意万重” 的家书的重视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望海楼 米 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螵缈飞楼白尺连。 三
3、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答案:
4、(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 时间 (3)B (4)要点:色彩(红、白)声音(画角)指导:(1)小题、(2)小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涛的开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临近青天,再写望海楼立于铁瓮城上,缥缈如飞,就更显其势头。还有“三峡”与“六朝”并非眼前之景,而是作者所想,两相比较,既能看出区别。(3)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B项将“六朝帆影落樽前”作实理解为“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既不准确,也不合理。(4)小题考查表达技巧。“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一联,从写景的角度看,最引人注目的是“红日”和“白烟”,其次,是“画角”;从整句看,还有两个表示景物动态的词:“催”和“起”。3阅读下面
5、的唐诗,完成第(1)(2)题。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A 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涛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
6、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 (内容) (写法) 答案:(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指导: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题:“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是说眼前的风景与去年相似,而去年同来望月的人今又在何处?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因此,B项说“约好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
7、露出诗人的遗憾”是不恰当的。全诗前两句写登临江楼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和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后两句则由眼前的此情此景,联想到去年的赏月情景,由此而触发怀人之情和落寞之感。故而E项对诗的主旨的分析也是不恰当的,该诗并非要表达对“江月美景”的感怀,而是要表达“物是人非”的感伤。第(2)题:崔护 题都城南庄与赵诗都是七言绝句。赵诗由眼前的江月想 到去年江月,进而想到去年同来赏月的人;崔诗由今年的桃花想到去年的桃花,进而想到去年面如桃花的人。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触景生情,引发对人的思念,流露出物是人非之感,从而点明题旨,深化意境。内容和写法都有相似之处。4招)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
8、红秋江 倪 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衷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人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洁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指导:对于一首诗的审
9、美评价,大致有这样一些方面值得分析、咀嚼。(一)品味语言:即分析、评价作品在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二)体会作法:即分析、评价作品为突出主题而运用的一系列艺术手法。品味艺术手法,指对一首作品美学追求的鉴赏。艺术手法,是实现作品立意、强化作者感情的最有效且最富于创造力的表现方法,包括作品的表现手法、组织手法、修辞手法、用典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1)表现手法;(2)组织手法:指作品在结构布局方面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法,即诗句内部关系、作品整体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3)修辞手;(4)用典手法。(三)认识风格:即分析、体会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作者较为稳定的、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这里面涉及一些诗学
10、上的名词,如清淡、典雅、旷达、含蓄、雄浑、绮丽等。此题考查的是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按其要求,结合诗句回答即可。题点经典类型题 1拟)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山坡羊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注:瓜田暮:东陵侯邵平汉初在长安东门种瓜。(1)怎样理解首三句“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的意思? 答: (2)结尾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3)试析这首元曲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此题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层级为 E级。鉴赏诗歌有三
11、目标(一)懂诗:即能够正确理解“是什么?”能够恰当评价“怎么样?”从而使古诗鉴赏的过程更加理性,方法更加科学。(二)懂题:即明确题目的实质。题目变化多端,题干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无非也就是上面我们说的“是什么?”“怎么样?”那些东西,有些题目或者只是变一种说法来问。因此,在面对新问题时,应力求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而不出现答非所问的失误。(三)懂自己:即对于一些兵有一定开放性、可以任选角度的题目,知彼的同时也要知已,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作答。 【解析】 此题将诗意、情感、表现手法三者结合起来考,符合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解答第(1)小题,要特别把握好“理解”两事,不要回答成逐句的翻译。解答第(2)
12、小题,必须先从释句开始,只有解释清楚诗句的含义,才能理解作者矛盾苦闷的内心情感。解答第(3)小题,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如“东”“西”,“厌”“喜”,“早”“暮”,“高”低”,就能看出其对比的手法。 【答案】 (1)首三句写一生宦海奔波劳累,“大江东去,长安西去”,即是指东西南北四处奔波;“走遍天涯路”,更道出奔波劳累之苦。 (2)结尾三句说只要心满足名也就得到满足,又说在高处做官也苦,在低处隐居也有低处的苦,道出了心中想留下又不愿留,想退隐又犹豫的矛盾心理,这样就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心中的苦闷。 (3)曲中采用对比手法,一个“东去”,一个“西去”;一个“高”,一个“低”;一个“厌”,一个“喜”;一
13、个“早”,一个“暮”,形成鲜明反差,既表现了宦海沉浮之苦,也表现了归隐之苦。 2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都”和“惊”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 (2)请对后两句情和景的交融手法进行赏析。答: 。 答案:(1)“都”写出诗人盼春的争切心情,“惊”写出涛人见春的惊喜之情。 (2)移情于景:嫌春晚、作飞花,是诗人的情感和幻化,诗人不直说,却移情于景,让白雪有“嫌”的急切之情,发出“穿”的急切动作,巧妙、含蓄,有意境。3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
14、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高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 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新高考命题探究
15、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I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前两联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 。 (2)后面两联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 。 答案:(首联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孤云无依暗含人民、国家现时的境遇,颔联以山河无异与“人民半已非”形成对比,突显人民的流离失所。 (2)颈联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突出人民的孤苦无依,尾联化用“望帝啼鹃”的典故,表现作者为国献身的志向。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忆 昔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
16、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庄: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子。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 。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答案:(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
17、,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实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固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指班超从戎的故事。(1)这两首元曲共用了多少个典故?请指出来。 答: (2)第一首说“不堪回首”,为什么“不堪”?第二首说“伤心秦汉”,为什么“伤心”? 答:
18、 (3)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答: 答案:(1)5个。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造阿房宫,二是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三是项羽虞姬乌江自刎,四是赤壁之战,五是班超从戎的故事。 (2)不堪,是因为“物是人非”,繁华逝去,只剩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伤心,是因为“生民涂炭”,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牺牲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3)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让读者为之扼腕。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9、注: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答: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命题点4 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最新热门题 命题点4 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评价古典诗歌思想内容要注意以
20、下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蟓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丁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迷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诗,从作者入手,先知人论世。 第二步:再读全诗,从题目入手,调动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来推知大意。 第三步:解释全许,借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忠于原诗的画面。 第四步;认真审题,根据解题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五步:再次审题,认真解答。可以按照以下模式组织答案;这首诗的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第六步:写出草稿,誊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