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测试卷一、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填空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
2、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
3、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电风扇运作时,属于( )现象。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3030这个数中有3个( )和3个( )组成。3、 有36颗糖,要发给9个小朋友,每人(
4、)颗糖。4、 最大的二位数是( ),最小的二位数是( ),它们相差( )。5、 7个百、2个一、5个千,可以组成( )。6、 写出两道积是12的乘法算式。7、 9205读作:( ).8、 3500的最高位是( ),表示有( )个百。9、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是9,余数最大是( )。10、 写出99后面的三个数( )、( )、( )11、 5、0、2,组成的最大的数是( ),它是( )位数,最小的数是( ),它们相差( )。12、 算盘里上珠表示( ),上珠和下珠的进率是( )。二、 判断题1、被除数= 除数 商 ( )2、计算6 + 57时,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所以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5、 ( )3、81 9 ,读作“81除 9” ( )4、 三位数一定比四位数小。 ( )5、 最大的一位数是9 。 ( )6、 升国旗是旋转运动。 ( )7、 8001读数时要读2个零。 ( )三、 计算1、口算1 6 5 4 3 9 8 57 8 6 93 0 5 59 9 3 74 2 8 32、 除法 72 9 32 8 21 7 15 563 9 5 154 6 35 549 7 24 33、列竖式43 5 56 861 9 39 7 4、脱式计算 69 + 32 -13 54 - 18 + 3125 + 36 - 19 64 - 37 - 18 14 + 29 + 17 70 - 19 + 23四、 解决问题(1) 把64颗糖分给8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2)9的7倍是几?(3) 被除数是56 ,除数是9,商是几,余数是几?(4)6个9加上17,和是多少?(5)48名同学去划船,一艘船只能坐7人,至少要多少艘?(6)学校有多媒体教室能够容纳100人上课,一班有45名同学,二班有39名同学,现在要一起上手工课,教室能够容纳这些同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