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944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6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2第4单元考点7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改善。(2)标志:1978 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 阶级斗争 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 为 中心。我国 改革开放 从此拉开序幕。(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和开辟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道路的起点。【疑点1】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拨】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农村 展开;普遍实行以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城市改革: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 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 商品 生产者和经营者;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

3、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 行以 按劳分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疑点2】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点 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在农村中进行改革。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

4、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 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期。(2)建立过程: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 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理论。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 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3)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

5、活总体上达到 小康 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省 海南岛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2)特点: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 调节为主。(3)作用:特区在发展 外向型 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 外向型 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

6、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加快利用外资、引进 技术 的步伐。(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 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 沿海经济开放 地带。(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 外资,生产 高新技术 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开发、开放:1990 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目标: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 长江三角洲 和整个 长江流域 经济的新飞跃。条件:长期积聚的经济和 社会文

7、化 的基础,独特的 地理优势。(3)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 标志。4开放体系形成及特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疑点3】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什么地方?【点 拨】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各有何具体表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1)在农村

8、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在城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改革分配制度等,增强了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例题1】(2010四川高考)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鼓励企业大胆探

9、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 B C D 【解析】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所以选C。【变式训练】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广东省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解析】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四川和安徽,D项错误。2中国对外开放

10、的特点与必要性。(1)特点: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2)必要性: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从世界角度

11、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例题2】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从“特区”概念的内涵入手考虑,“特区”的“特”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

12、济政策,但它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央政府完全行使主权的行政区。“特区”的含义即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这就打破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选A。【变式训练】20世纪90年代,为促进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采取的措施是()A设沿海开放城市 B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开放浦东 D 【解析】开发开放浦东意义重大,它可以带动上海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和历程。(1)背景: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历程:理论提出:1992

13、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例题3】(2010安徽文综)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4、已全面展开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排除,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共十四大之后,排除。故答案选B。【变式训练】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的深刻寓意是()A中国将要进行改革开放 B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国音响制造业达到美国水平 D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B 【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A错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的出现,说明股份制企业出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

15、现。故答案选B。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做了哪些调整,其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意义: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6、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些重大改变,分别说明改变的原因。(

17、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实现现代化等。(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

18、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有哪些原因?对此你如何认识?(1)“成”的原因:中共正确认识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努力;党和人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2)“失”的原因:中共对国情认识不清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形成“左”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认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始终不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

19、想路线。要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4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近代中国现代中国背景国际:两次工业革命先后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封建中国;开放:满清被资本主义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国际: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对外开放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便利列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殖民侵略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

20、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迫开放;主要为列强的殖民掠夺服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社会主义中国主动开放;主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平等互利,中外实现双赢 1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科学的发展观: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们片面追求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追求公有制的程度、片面强调政治对经济推动的作用等等,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波折与错误。2历史的经验教训引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 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