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369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0页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案(三)“分析综合题”(主观简答题)4大常考题型“结构思路概括分析”“信息要点筛选提炼”“观点态度概括分析”“文本观点迁移运用”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中4大常考的题型,都属“分析综合”能力等级,并且这四大题型在解答时也是相辅相成的,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为了观点态度的需要,在行文的思路中也融进了信息要点,所以这两题型需要以“结构思路的概括分析”为基础,同时,在筛选提炼信息要点时也需要把握作者运用材料的目的意图,所以,本学案是按“思路要点观点”的顺序编写的。题型一 结构思路概括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分析”就是概括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

2、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或分析”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问题。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层次,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划分,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的结构;从文章的角度划分,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并能概括结构特点;(2)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并能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

3、(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体会文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高考对此设题时可以针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也可以是对局部语段的层次思路。常见设问方式(2016江苏高考)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2015年福建高考)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2015江苏高考)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结构思路。(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例一(2015江苏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罗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

4、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局部结构思路概括分析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请简要概述本段的论述层次。解题指导 第1、2句是第一层次,谈了雕刻发源于人类的崇拜心理。第3、4、5句是第二层次,说了雕刻家的创作要求。第6句是第三层次,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是附带的配曲。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

5、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解题方略“扣”“理”“抓”把握局部语段思路3字诀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2理结构,弄清思路语段的层次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相承关系,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关系,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关系,它包括总分

6、关系和分总关系。抓住了这些关系,层次之间的界限就分明了。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

7、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另一个层次。例一结构内部没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就可以先概括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句子之间的疏密度,合并语句即可。特别提示:把握结构思路的3个意识(1)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2)养成切层分层意识。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需注意: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具有要点意识。答案要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序号列清思路要点。整篇文章结构思路概括分析例二(2016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

8、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

9、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

10、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

11、,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全文共6段,按照论证的过程分为四层。文章第1段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第2、3段阐述“不自在”的原因,认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第4、5段通过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来揭示人的成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第6段总结全文,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要处理好约束和自由的关系。参考答案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12、。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解题方略“选”“辨”“审”把握整体思路“3字诀”1选准划分层次的角度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选文一般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开头领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提

13、供了重要参考。3审清标志性词语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往往运用一些标志性词语来标明文章的结构层次,因此只要找出这些标志性词语,便可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1)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关联词并列和、并且、以及递进而且、甚至转折然而、但是、不过、与其相反(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表示分总关系。此外,还有表范围的词、表解释的词、过渡词等。特别提示:结构思路题的4种答题模板不论是把握整

14、篇文章的结构思路,还是把握语段的结构思路,在组织答案时一般选用如下模式:模板一:首先,其次,最后 模板二:从(由)写出(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模板三:引题事例拓展反思。模板四:以为线索,选取了(材料)来表现主旨。题型二 信息要点筛选提炼对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来说,信息主要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文中用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对概念的阐述以及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等。筛选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提炼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15、。常见设问方式(2015浙江高考)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2015江苏高考)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015重庆高考)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除了生产性保护以外,还可以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2014福建高考)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2013浙江高考)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文章论述和,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2)与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例三(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

16、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

17、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

18、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 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

19、?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解题指导 首先要整体理解文本,找到回答此题的关键:“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即言语不能完全地表达思维;“他人将如何理解”,即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即思维并不总表现为言语。因此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参考答案 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解题方略信息要点筛选提炼“3步走”第一步,研读标题、开头、结尾,然后抓各段中心句、过渡句及一些标志性词语,读懂各自然段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这就要明确获取信息的主要

20、途径:(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如上面例三文本中的“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给我们的信息是“言语不能完全地表达思维”。(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的一些叙述性或引述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上面例三文本中的“他人将如何理解”这句话,也隐含一定的有效信息。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并圈定答题区域确定区域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扩大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

21、词出现的地方。第三步,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关键词句,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最好让答案条理化)题型三 观点态度概括分析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可分为直露的观点态度和含蓄的观点态度。1直露的观点态度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

22、来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体现;(4)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2含蓄的观点态度含蓄的观点态度多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常见设问方式(2014浙江高考)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2014广东高考)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

23、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2)“”有哪些内涵?文章主要提倡哪层内涵?为什么?例四(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

24、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

25、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的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近 90 亿元,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 MTV 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 MTV 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 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

26、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感觉,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

27、并不矛盾,为什么?解题指导 回答该题需要紧扣问题本身,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总括“不矛盾”的原因,“主动发现”和“被动的行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二要阐明“主动发现”的意思,从文章第二、三段中可以概括提炼出来;三要阐明“被动的行为”的意思,可以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概括提炼出来。参考答案 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解题方略“1分析”“4理解”,准确把握观点态度1分析 是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

28、求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思还是要求直接写出作者的观点态度。4理解(1)理解观点句。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2)理解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实论据,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3)理解引用句。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4)理解标志句。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握。文本观点迁移运用

29、题是近年来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新的一种命题形式。由于文本观点迁移运用题既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备受推崇。其实,说到底,仍然是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把握与分析。因此,真正读懂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文意迁移运用题有两种:一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观点进行比较。题型四 文本观点迁移运用题常见设问方式(2015广东高考)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2014广东高考)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其他常见设问

30、方式:(1)作者在文中持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2)作者说,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例五(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

31、,不一定随他 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

32、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

33、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

34、,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

35、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篇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解题指导 本题所给材料由两个句子组成,包含了两个关键信息点:一个是上海博物馆获得了很多以前未曾见过的战国时期的楚竹简,一个是有些竹简的内容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回答此题,首先要提炼出原文中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

36、,然后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材料,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点,加以分析后写出自己的理解。参考答案 这段话说明了由于有信息载体的存在,人们可以把信息记录下来,跨越时空来传承文化。上海博物馆所获得的战国楚竹简是信息的载体,古人将当时的知识文化记录于其中,尽管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但当现代的人们发现了这批竹简后,就可以了解并学习当时的文化信息,如通过其中收录的恒先来更好地理解研究道家思想,这是从古人那里学习知识,这样,文化就跨越了时空得以传承。解题方略文本观点迁移运用题解题3步骤步骤1:审题干,明要求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本身就重在信息获取的过程,答案就在文中找,不能凭空去想象。虽然文意迁移运用的题目

37、的表述内容,是文章之外的内容,但我们一定要从题目中准确把握住题目到底想考查我们对文章哪一内容的理解,因此,审清题目要求,十分重要。如例五题干说“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实际上就是对文中“文化传承可以跨越时空进行继承”的观点的迁移运用。步骤2:找准材料和文本之间的契合点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对文本观点和所给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材料,因此,要先找准材料所对应的文本观点。步骤3:分析材料,套用答题模式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认真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即“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先亮出题目材料对应的文本观点,再根据观点对题目材料进行分析。“亮明观点”看似简单,实则是答对题的根本前提,如果“对应”错了,后面的分析将一分不值,分析应注意与文本观点的对应与一致,并注意分析的层次性。注意,“分析”是得分的关键环节。“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综合提能练跟踪检测点击此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