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酬赠诗四首(教案)李建辉教学要点:1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2学习化解生活尴尬的交际技巧;3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重难点:1学习化解生活尴尬的交际技巧;2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鉴赏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步骤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生活的尴尬”的话题上来。二 鉴赏节妇吟(一)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有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一诗,展示基本解读文字: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
2、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全诗分两个层次。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这里指“良
3、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二)意读,请学生根据原诗,以他三人称的口吻分两段讲述这个故事1接珠一个已婚妇女遇到一个对自己有意的男子,两人先是以目传情,接着那个男子就送给这个妇女一对明珠,尽管坚持不收,但拗不过男子的真诚,感到却之不恭,最后还是收下了,并珍藏在内衣里。2还珠这个妇
4、女自从珍藏这对明珠之后,总是感到心神不宁,她经受不了内心矛盾折磨的痛苦,最后决定把这对明珠还给那个男子,向他表明:“自己家门显赫,丈夫威猛,尽管也明白你的用心,但我早已决心与自己丈夫白头到老,现在把明珠送还给你,我内心也很痛苦,真恨为什么没在出嫁前认识你。”教师最后展示故事梗要:一个男子,热烈地恋爱着一个已结婚的女人因而赠送她两颗明珠。这个女人对这个男子也有爱情,但她不能离弃她的丈夫。对这个矛盾,她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把明珠收下,“系在红罗襦”,是表示接受了他的爱情。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是表示自己既已结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三)情读,并讨论如下:1 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谁
5、? “珠”是又喻指什么?(明确:分别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珠”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2 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明确:“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3 诗中给足对方面子的话有哪些?(明确:“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知君用心如日月”“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三 鉴赏近试上张水部(一)背景简介,展示基本解读文字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6、。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二)意读 讨论如下:1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明确:分别指诗人朱庆余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2 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明确: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3 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余的?展示如下:酬朱庆余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
7、菱歌敌万金。朱庆余是越州人,越州出美女,西施据说就出生在此地。于是张籍干脆就把他比作越州美女,安慰他:你应该就象美女一样,要对自己的美丽有充分的自信。你的文章犹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即价值万金,是珍贵的齐纨也无法买来的。其实也就是明白地告诉了朱庆余:放心吧,考官那边我已经搞定了,你就放心参加考试吧!(三)根据原诗并参考酬朱庆余,另拟一首酬朱庆余1 学生拟写7分钟;2 小组代表板书展示;3 师生共同欣赏评析。附学生当场拟写的作品:文科班的罗立飞:新娘回眸笑春风,玉肌凝脂谁人懂?待到婷婷出阁时,满堂皆叹出芙蓉。6组:新妇细点出厅堂,淡妆浓抹难决断。何忧不似西子美,荆钗亦敌绫罗昂。7组:越女粉红颜,
8、明艳夺众目。父见心欢喜,身登万里凤。8组:娘子娘子好漂亮,才貌双全无人比。堂前拜见家公婆,大方得体人人夸。10组:一颦一笑懂礼仪,舅姑怜爱定欢喜,夫婿不掩倾慕意,信眉粗细正合时。理科班吴穗波:小荷虽有尖尖角,未来蜻蜓立上头,今朝绽开尚嫌早,他日待放压金池。林惠花:明艳独特人自知,汝眉深浅无多义,莫忧不得舅姑心,明早梳妆更用情。倪龙华:春风无力晓月残,风逝玉飘柳难杨,须知热到夏雷日,惊天动地撼骄阳。陈俏怡:越女明艳人皆知,贤良淑德最实际。三更就起理红妆,不矫不作最合适。第二课时内容鉴赏酬乐天频梦微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步骤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诗歌创新”的话题上来。简要复述前两首首手
9、法的新颖,巧妙地化解生活的尴尬,达难达之意;交代本节课学习的重心:鉴赏两首诗的艺术手法。二 鉴赏酬乐天频梦微之和梦微之(一)意读,请学生翻译原诗,按照时间先后,以组为单位,把译文写到黑板上,然后师生讲评附相关译文梦微之:清晨阵风吹醒,满心惆怅:通川的你与湓水的我在梦中相见的情景已经消失了。不知你因为什么事老惦记着我,要不,怎么我昨晚会一夜多次梦见你呢?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千万重书信几乎被隔绝,好容易看到你今天这封记梦的信,你问我为什么梦中常相见,我想这大概以为你恋念着我吧,所以就在梦中相见了。然而我没有你幸运,如今因为身心被疾病缠绕弄得神魂颠倒,结果梦中只见一些毫不相干的人,却不能梦见你!(二)
10、小结性讨论,联系练习二进行,展示如下:思考探究二古诗中常通过记梦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白居易梦微之即是如此。元稹酬赠诗酬乐天频梦微之写梦却别出心裁。请试加分析。答: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所以记梦常常是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但只有别出心裁才地记梦,才能创造新鲜的诗意。白居易记梦,不说自己如何梦见对方,而是追问对方多次闯入自己的梦乡究竟有什么事。这不但表明自己“有梦”更见思念,而且也因有如此“痴情问梦”而更见思念之深切。元稹的诗也是如此别出心裁,他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因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
11、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三 鉴赏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意读,请学生在课本上直接翻译原诗,然后请学生口头翻译。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岭南海滨挺拔高峻的山峰象一把把锋利的剑刃,每到清秋时节,触目这些到处多少的尖山,就仿佛有千万把钢刀在割切充满乡情的愁肠。如果能像像佛祖那样化身无数,那就可以把这无数的身子散向那各座山峰,更我可以尽情的望见故乡。(二)结合练习三,讨论如下:1 首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把尖山喻成剑芒,用“割”,形成比拟,实现了触景伤情这种抽象行为的具象化。)2 第二联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
12、么深意?(明确:佛祖化身的典故,还有一个深意就是,表明只要能够达到“望乡”的目的,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的心愿。)3 此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展示练习三:思考探究三请说说与浩初上任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答:此诗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化典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首联把尖山比作剑芒,又配用“割”字,既把客观的山形特征展示得那样鲜明突出,又把主观的思乡愁痛这种无形的情绪表现得如此具体可感。第二联通过化用典故,又配以 “散”一字,不但将抽象的思乡的愁绪和热盼表现生动形象,而且把那种若能“望乡”即便粉身碎骨也浑然不怕的决心表达出来了。(三)挑战自己,用最短的时间记住这首诗,可以请一个学生当堂背记。四 小结归纳:创造诗意有哪些途径:1变换角度,不重说自己 “做梦”,而追问对方为何“闯梦”。2诗意翻新,用对方“能梦见”的幸运,来对比自己“不能梦见”的不幸。3喻拟奇特,把尖山喻剑且配以“割”,化身千亿,且有“散上锋头”,都创造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