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小测我夯基 我达标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诮:讥讽。聊以志吾之乐尔聊:姑且。B.阅大战于涿鹿之原阅:观看。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喻:描述。C.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使劳累。使吾形不病而已悴悴:憔悴。D.此吾之所以志也志:标明。吾素慕之慕:羡慕。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相同的一项是()A.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B.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D.此吾之所以志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5.(20062007东北师大高三质检)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2、.第六届“中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B.专业人士提醒留学者,不要等遇到了纠纷,权益受到伤害时才想起律师,应事先处理好有关事宜。C.鹰在天空飞翔着,唱出了短促而悠长的歌声,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如同信号的歌声中听出个珍贵的消息来。D.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
3、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
4、:“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6.文中“客”用庄子“畏影而走乎日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六一居士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7.文中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的描写,是为了表现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8.“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一句中的“彼者”具体指_;“此者”具体指_。9.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是为了_ (用文中的词句回答)。作者在文中极力渲染一种_的情感。
5、(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
6、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
7、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
8、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
9、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乞李氏以归。(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二、语言运用1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然后选择两个角度,概括这段文字
10、的寓意。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完全学到秦青的技艺,便觉得老师教的自己全会了,于是要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制止他,只在郊外为他饯行,同时放声高歌,激越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林木,阻遏了行云。薛谭深感自己的不足,便向老师道歉,终身不再提回家之事了。16.仿照下面文字结构趣诗构思和立意,任选一字,写一首文字结构诗。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必能后来居上参考答案1解析:D项,慕:仰慕。答案:D2解析:A项,退休:这里指辞别官场。今义指职工因年老或因公致残离开工作岗位,按期领取生活费用。C项,虽然:此处为两个词语。虽,虽然;然,这样。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后面往往有“但是”等表示转折的词语与其呼应。D项,所以:此处意思
11、是“的原因”。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因果的连词。答案:B3解析:D项,其:副词,表反问语气。A项,乎:前一个为介词,表处所;后一个为介词,表比较。B项,之:前一个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为助词,相当于“的”。C项,以: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是介词,表原因,相当于“由于”。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B.格里高尔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C.五月的大明湖,华天丽日
12、,殿阁巍峨,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D.台湾当局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一意孤行地搞所谓的“公投”,所有渴望祖国统一的炎黄子孙深感“是可忍,孰不可忍”,纷纷表示谴责。4解析:A项,“上行下效”意思是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一般用作贬义。答案:A5解析:A项,“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句式杂糅。B项,“权益”与“伤害”搭配不当,应将“伤害”换为“损害”。C项,“短促而悠长”不合逻辑。答案:D(一)6.答案:名不得逃也7.答案:吾之乐可胜道哉8.参考答案:官场上那些劳心劳形的事物(轩裳珪组之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的
13、生活9.答案:聊以志吾之乐尔退隐之乐(二)10.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C项,“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答案:C11.解析:例句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代“书”;B、C两项,结构助词“的”;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12.解析:A项,斯文,古义在这里为“这本韩文”,今义为“文雅,文化”。B项,上下,古义为“抬高,贬低”,今义为“高低,优劣”。C项,磨灭,今古同义,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和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D项,势利,古义为“权势和财利”,今义用来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答案:C13.解析:D项对韩文大行于世的原因分析错
14、,“深厚而雄博”是作者少年时读韩文的感受。答案:D14.解析:(1)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义、虚词意义、句式和语气来,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重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2)句为议论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3)句也为议论句。重点词是“特”。参考答案:(1)于是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3)只不过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参考译文: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
15、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于是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学写文章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因而认为当时人不称道韩文很奇怪,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
16、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
17、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做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
18、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不过因为它是我的旧物而特别珍惜它。15解析:可从薛谭学唱的角度概括出“学无止境”;从秦青教人的角概括出“身教重于言教”;从薛谭前后变化的角度概括出“满招损,谦受益”。还可逆向思维,概括出“秦青把薛谭留在身边一辈子并非明智之举,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博采众家之长是成才之路”;或“学以致用,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答案:略16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从文字结构入手来构思和立意即可。参考答案:回:看外表/方方正正/察内里/正正方方/与生俱来就是/表里一个样臭:就因为/“自”“大”一点/即使是气味/也惹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