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341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学案:15-4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3)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文化事业的

2、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_上百家争鸣。图示明史 “双百”方针(4)成就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5)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

3、本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_”一枝独秀的状况。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历史转折:中共_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4、期。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到_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化大

5、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_”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

6、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1977年12月,恢复_。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2)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

7、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发展科技的措施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国防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_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_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1973年,_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教材补缺 “两

8、弹一星”研制的目的“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一)历史概念“863计划”“星火计划”“科教兴国”1863计划1

9、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2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

10、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3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二)史料探史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史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摘编自新

11、华社电史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2)根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论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解读 史料一强调了卫星发射成功给当时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史料二强调“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试答: 系统认知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

12、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三)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

13、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艺术与教育成就(一)历史概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

14、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二)史料探史“双百”方针史料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15、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探究 据史料,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解读 史料反映了陆定一指出中央的政策是要求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反映了“双百”方针的目的。试答: 系统认知“双百”方针提出的现实意义、经验教训及其实质(1)现实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

16、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经验教训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3)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艺术和学术自由。具体地讲,人们在艺术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

17、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三)史料探史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料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18、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究 阅读史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相同点是“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说明晚清时期教育目标受西方自由、平等理念影响说明中华民国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公民为目标说明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说明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中国近代教育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相联系,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深受苏

19、联影响,强调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则突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试答: 系统认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归纳总结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

20、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20浙江7月选考,142020年6

21、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时间成就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92年“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A B C D22020江苏卷,12新中国成立初期

22、,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32019全国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

23、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42017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5.2017全国卷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知

24、识纵横 一、16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因标志产生阶段(1617世纪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迅速发展阶段(18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电磁学的新成就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量子论的诞生二、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

25、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需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

26、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发展起来。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时间阶段特点主要表现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2)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3)1964年爆炸

27、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2)高考制度被废止,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2)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深化理解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

28、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四、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2)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着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诱导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9、(3)思想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在经济上,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及邻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加上当时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2)与前两次不

30、同的是,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主观大题培优 典例 2019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

31、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素养透视 本题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泛,涉及1920世纪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要求考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科学的解释。本题潜在命题是要求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对不同类型的文明能形成正确的看法,人类文明各具特色,并无优劣之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尝试解题 第一步:析材料,揣摩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是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认识与评价。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面去认识的。主要考查了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从

32、试题材料中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或者独立提出新观点进行说明。第二步:定论题,根据学情选择1该题材料,把“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分开进行了描述,作者的观点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去认识的。2可以赞同这位学者的观点,也可以质疑、修改。赞成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碰撞的结果质疑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对人类社会及人文进程有巨大的影响修改在人文进程中加入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变化第三步:列提纲,回归教材知识以“质疑”为例,列提纲如下:1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西方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

33、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2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列强的扩张,使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3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推动下,疯狂扩张,使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正式建立。5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也引起了诸多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转基因技术、核武器的发明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潜在的威胁。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见解:质疑该学者的观点。(2分)理由: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对人类社会有巨大影响。约从1800年起,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煤炭和

34、蒸汽机、电力在生产领域的使用使人类得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工业革命中,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柏林会议瓜分非洲,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自然进程。工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提高,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加剧。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众多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普遍担忧。(8分)综上所述,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相互

35、影响,密不可分,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2分)思维升华 本题解题要领:先表态,得态度明确分;释论点,得提取论点分;找史实,得史实分;巧论证,得规范逻辑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精语言,得学科用语分。第4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自主学习一、1(3)学术问题2样板戏3(1)十一届三中全会二、1(4)19652(1)上山下乡3(1)高考科教兴国三、1(2)原子弹1970籼型互动课堂考点一(二)答案:(1)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36、恢复。(2)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考点二(二)答案: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答案: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随堂训练1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指

37、引,C项正确。“向科学进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科学事业的口号,排除含有的A、B、D三项。答案:C2解析:由“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新中国的种痘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可知,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B项正确。由“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可知,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A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干材料与此无关,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D项错误。答案:B3解析: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

38、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答案:D4解析:C对: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A错: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B错: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D错: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答案:C5解析:C对: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A错: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的风格。B错: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其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D错: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