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基础整合 考点突破 热点聚焦 基础整合 基础梳理 网络构建 基础梳理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1)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的意义。(2)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 。(3)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划时代 至尊地位 全盛时代(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
2、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见证。重要标志 一脉相传 辨别区分 文字汉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
3、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精神生活 精神世界 实用性 整体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区域文化的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 特点: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民族 。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 ,都是中华民族的 。关系: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和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历史 地理 区域 借鉴 共性 特性 瑰宝 骄傲 相互促进 认同感 归属感 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认同 理解 网络构建 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 典题例练 考纲展示高频考点灿烂的 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2个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
5、华文化的区域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考点一 考点透析 1.源远流长 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 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
6、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 别侧 重 点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表 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联 系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易错辨析 1.(2015年广东文综,31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辨析:
7、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2.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辨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3.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辨析: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考扫描: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9,选;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9;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1,选。典例导引 (2015唐山模拟)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作回文诗(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馀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馀花
8、。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回文诗的正读和逆读,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境,这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故排除;注重实用、整体性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故说法错误。答案为C。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二 考点透析 1.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
9、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
10、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易错辨析 1.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辨析:中华文化呈现多样性,两岸文化交流能够做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2.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辨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辨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命题探究 命题角
11、度2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高考扫描:近7年没有考查。典例导引 (2015焦作联考)2015年春晚节目:大地春晖56个民族创意服装秀,让我们大饱眼福。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都少不了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各族演员载歌载舞向我们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这表明()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都少不了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各族演员载歌载舞向我们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这表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
12、色彩。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与材料不符。答案为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点三 考点透析 1.图示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 吸收。(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不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
13、文明。(3)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借鉴等。易错辨析 1.(2015年山东文综,31 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辨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2015年江苏政治,21)不同文化在借
14、鉴吸收中逐渐趋同。辨析: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渐趋融合,又保持自己各自的特色。3.中国式过年,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全。辨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是并不能包罗万象,中国式过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高考扫描: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1,选。典例导引 (2015湖北八市联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却反而不如洋节日热闹,于是有高校禁过圣诞节,对圣诞节进行封杀全堵。反对高校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传统节日是
15、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B.C.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赞成对圣诞节进行封杀全堵的理由,不符合题意;圣诞节属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不能盲目排斥,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应该和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符合题意。答案为B。热点聚焦 关注时政 拓展视野 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热点说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弘扬汉字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汉
16、字、了解汉字,才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消除误解,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热点预测 1.书写经典,传承文明 2015年10月2日晚,央视综合频道2015年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圆满落幕,12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最后来自信阳的河南选手徐玮琦凭借超强实力和稳定发挥勇夺冠军,赢得现场观众的由衷赞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此举是基于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重要文明标志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A.B.C.D.【解析与答案】
17、1.A 本题考查汉字的地位及作用。分别从汉字的作用和地位角度说明了推出该节目的原因,均符合题意;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不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说法错误。2.举办博览会,保护非遗成果 2015年9月23日,“2015中国银川第三届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正式开幕。本次博览会有24个城市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参展的非遗项目,有剪纸、皮影雕刻、麻编、银碗制作、刺绣、口弦制演、掐丝沙画、布堆花、木板刻画等。这些非遗项目流传久远,特色鲜明,体现了()A.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 B.西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8、博大精深 D.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解析与答案】2.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非遗项目流传久远、特色鲜明,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的类型和风格,且当前人们需要的是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A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华,B表述错误;材料旨在强调不同地区文化而非不同民族的文化,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关注汉字应用,实现文化复兴 二十世纪电脑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今天我们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电脑,而电脑在中国的运行又离不开汉字,因此今天中国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进入电脑时代,汉字应用
19、问题的解决功不可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复兴。据此有人认为,汉字复兴就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请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属于认识类题目。首先应指出汉字复兴对于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然后指出两者不能等同,最后指出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需要进行文化创新等。答案:(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并借助信息技术加速传播。汉字复兴,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贡献。(2)汉字复兴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要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就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就应立足实践,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点击进入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