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真题1(2011年高考海南卷)“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 抓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等措施上。答案 D真题2(2010年高考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
2、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和材料信息“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与原题中材料所述吻合,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据材料中“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排除A、B两项。C项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革的史实不符。答案 D真题3(201
3、0年高考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 根据三个标题的特点,回顾选项中各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可判断出这一时期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普京执政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发生在苏联解体
4、前。答案 C真题4(2009年高考江苏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特点。C项是对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可以直接排除。苏联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制度作保障。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
5、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一体制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排除A项。这种体制的弊端也一直没有及时纠正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因此排除B项。答案 D1历史条件(1)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2)20世纪初俄国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3)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4)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布尔什维克党日渐成熟。2概况(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3)七
6、月事件: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取得起义胜利。3结果(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苏维埃政权在苏俄确立起来。(3)1922年,苏联成立。4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3)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1)从斗争目标看,二月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7、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从革命性质看,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3)从斗争结果看,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2)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2新经济政策(1)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
8、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2)意义:表明苏维埃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1)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苏联的经济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评价苏联
9、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斯大林模式”。1历史条件(1)国内条件:苏联经济比较落后,在资本主义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政治体制。(2)国际条件: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还知之甚少。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成了苏联加速工业化的外部环境与有利条件。苏联的国民经济自成体系,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
10、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寻找市场的时机,大量引进短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2评价(1)“斯大林模式”是同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极作用。(2)“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重点提示“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11、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建国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二战后,苏联继续沿用“斯大林模式”,不思改革,而把其奉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社会主义样板,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典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
12、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民的利益不断遭到了损害,D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题意无关。答案 D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重点提示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4)苏联改革的失败,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典例2(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
13、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意味着不敢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体制,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C、D三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A苏俄(联)农业问题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一五时期,我们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
14、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十二五规划提出:强农惠农,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到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苏联的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其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做好“三农”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启示意义。1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这反映了当时苏俄()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兴办
15、中小企业,发展贸易C实行了按劳动分配日用生活品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解析:根据时间和材料内容可推断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商品交换得以恢复。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商品交换;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所有制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主题无关;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答案是D。答案:D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解析:自留地是农户个体经营的土地。材料反映了苏联自留地少,但农产品产量却很高
16、,从反面说明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的发展。答案: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
17、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世界当代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解析:第(1)问,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描述;第(2)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后果: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