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西汉时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绸业发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形成A.B.C.D.答案A解析由于西汉国力强盛,西域各国希望通过西汉的庇护,减少被匈奴的侵略。汉朝为了和西域结盟打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并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故均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原
2、因,A项正确。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错误,B、C、D三项排除。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
3、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
4、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故B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4.旧唐书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旧唐书关于散乐杂戏的记载中阐明了幻术的来源,实质上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故B项正确;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产生于近代,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新疆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关于幻术的记载不能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繁荣的现象,D项排除。5.“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主要古代城市有辽上京(今巴林左
5、旗辽上京遗址)、元上都(今正蓝旗元上都遗址)、集宁路(今集宁路古城遗址)、天德军(今丰州古城遗址)、德宁路(今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哈喇浩特(今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遗址)、讹答剌(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托克马克(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等地。材料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A.是在丝绸之路南面的东西交通线B.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C.沿天山北麓,进入中亚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迁答案B解析“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在丝绸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区的东西交通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故B项正确。6.新航路开辟后,植
6、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下列情景符合史实的是()英国人形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法国人开始喝葡萄酒中国人开始种植马铃薯意大利人开始使用香料A.B.C.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是新航路开辟后符合史实的描述,故B项正确。法国人开始喝葡萄酒、意大利人开始使用香料均与新航路开辟无关,含的选项均是错误的,故A、C、D三项均排除。7.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7、()A.目的是粮食、牲畜与人口交换B.促使全球一体化正式形成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故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全球一体化开始生成,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文明习俗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故排除C项。8.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
8、是()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存在着严重弊端C.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D.世界各国贸易壁垒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内容可知,从1945年到1995年,世界平均关税水平不断下降,贸易总额则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设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图中内容主要反映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说明其弊端,故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与图中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二十余年间,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然而,从19
9、48年开始的二十余年间,这一增长达到7.7%。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A.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订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C.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建立D.国家之间关税壁垒的消除答案A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制订了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故A项正确。10.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B.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D.新兴独立国家的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
10、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1.2017年2月28日,成功连任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的罗伯托阿泽维多严正警告美国总统特朗普不要打响贸易战,否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表明()A.WTO致力于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WTO完全掌握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权C.美国极力主张建立多极化贸易格局D.美国在世界金融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警告美国不要打响贸易战,体现了WTO致力于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推动世界贸易发展,故
11、A项正确。B项错在“完全掌握”,故排除;极力主张建立多极化贸易格局与美国意图称霸世界的观念不一致,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在世界金融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故排除D项。12.西汉时期开始有专门的茶具,唐朝以后,茶具慢慢进入市场,到宋朝,由于饮茶之风盛行,所以兴起了“斗茶”。“斗茶”对茶具非常讲究,茶具不仅品种多样,用途也分得仔细。据此可知,宋朝饮茶之风()A.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B.有利于宋朝瓷器业的发展C.是当时市民文化的独特反映D.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向答案B解析“斗茶”对茶具非常讲究,而茶具多为瓷器,因此宋朝饮茶之风有利于瓷器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饮茶之风是针对宋朝国内而言的
12、,没有涉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故排除A项;饮茶之风并非只限于市民阶层,C项错在“独特反映”,排除;政治的民主化倾向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13.1649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在论文茶、咖啡和巧克力中,极力推崇饮茶的好处。此论文客观上反映了()A.茶叶遭到了荷兰民众的抵制B.咖啡取代了茶叶的饮料地位C.茶叶受到西方民众的普遍接纳D.国际贸易扩大下的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茶是东方文化的因素,在西方也得到推崇,体现了在早期殖民扩张中,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文化不断交流、交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荷兰民众抵制茶叶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咖啡和茶叶的地位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13、茶叶受到西方民众的普遍接纳,故C项错误。14.“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15.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
14、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B解析据材料“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可得出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西域传材料二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
15、:“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到中原,既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也为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
16、献。(15分)参考答案(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直接交流等。(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弘扬了汉朝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17.有学者将资本主义世界
17、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作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摘编自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三个观点之中任选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
18、辑严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在“全球化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进行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论证: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618世纪,英、法、荷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示例二观点:在“全球化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示例三观点:在“全球化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论证: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分歧淡化;中国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利用互联网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