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高考历史二轮培优新方案:通史贯通训练(一) 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17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高考历史二轮培优新方案:通史贯通训练(一) 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新高考历史二轮培优新方案:通史贯通训练(一) 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新高考历史二轮培优新方案:通史贯通训练(一) 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新高考历史二轮培优新方案:通史贯通训练(一) 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通史贯通训练(一) 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选D“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想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

2、重建,故C项错误;“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

3、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排除D项。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而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

4、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

5、以后,故D项错误。5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解析: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D项错误;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6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

6、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选C“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出现,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

7、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

8、“求金”。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为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

9、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10、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得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制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