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历史3月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第卷 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题4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1.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 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B. 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C. 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 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良渚遗址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具备了古代国家的最初形态。故答案为D项。
2、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制定完整的礼乐制度应该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良渚文化不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开端,排除。2.如图是历经名家递藏的资治通鉴残稿(部分)。司马光资治通鉴正文300多万字,加上后来考异及胡注(胡三省注释),约600万字,共294卷。这说明()A. 用隐晦的春秋笔法做史B. 采用儒家思想评判历史C. 是纪传体通史体例典范D. 史家注重考订史料真伪【答案】D【解析】【详解】资治通鉴经过不断的考异而完善,表明史学家注重考订史料真伪。故答案为D项。ABC材料未体现,排除。3.自古以来,金银器是权贵皇族特享的奢侈品。自晚唐始,金银器出现在民间,到南宋时候,金银器普遍出现在酒楼及百姓家中,发
3、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B. 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D. 贵族阶级的彻底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金银器在南宋时期在民间十分普遍,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答案为C项。A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4.明太祖针对中外奏章太多,批阅不可能都很细致的情况,谕给事中说:“朕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将为天下之害。卿等能各悉心封驳,则庶事自无不当。”由此可见明初()A. 统治者重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B. 给事中有权审核纠正政令过失C. 给事中有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D. 中央监察系统渐趋于细密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
4、材料表明给事中有权审核纠正政令过失。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5.1898年,张之洞作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之风广为流传,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梁启超则认为劝学篇不久将是“尘埃野马”。这说明()A. 各家评论都完全准确B. 各家评论都具有主观片面性C. 历史评价不具客观性D. 历史评价受立场和时代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二者对劝学篇不同的看法,表明历史评价受立场和时代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材料未体现,排除。6.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5、次年4月,颁布的兴国土地法修改:“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一变化()A. 标志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B. 有利于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D. 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由之前不没收地主土地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变化,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故答案为C项。A项发生在1931年,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已破裂,排除;D项是1935年遵义会议,排除。7.1949年3月23日,在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满怀信心
6、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自信能赢得三大战役胜利B. 自信能经得起执政考验C. 相信我们能打败西方侵略D. 相信能赢得国际上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周恩来的态度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自信能够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故答案为B项。A项此时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项解放战争目的是推翻国民党统治,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8.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漫画苏联专家来的时候和走的时候。该漫画主要反映了A. 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B. 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C. 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D.
7、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由漫画信息可知,苏联专家来的时候该地一片荒凉,苏联专家走的时候该地工厂林立。这反映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故A正确;B项错在“根本改善”;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故C错误;漫画主旨不是反映的外交政策,故D错误。9.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和王位的人,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由此推知,苏格拉底A. 认为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B. 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C. 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D. 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不是那些
8、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 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可知,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故B选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应具备政治素养,没有强调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故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没有否定雅典民主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法制,故D选项错误。10.1878年,保皇派总统麦克马洪同意共和派组阁,并且坦言:“1875年宪法已经确立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这最能说明()A. 麦克马洪已经转变为共和派B. 法国面临着复辟君主制危险C. 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激烈D. 走向共和成为历
9、史发展必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对议会权力的保证,说明走向共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1.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中指出,1931年美国的国债是160亿美元,1939年飙升到400亿美元。导致美国国债飘升的直接原因是()A. 经济危机日益严重B. 福利国家负担沉重C. 联邦政府开支浩大D. 海外投资大幅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美国实行新政,增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危机。故答案为C项。A项1933年罗斯福新政,危机开始缓解,排除;B项福利国家是新政在缓解危机时的一种举措,排除;D项此时各国
10、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排除。12.1974年联合国特别会议通过行动纲领规定:“在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中,必须奉行对发展中国家不要求互惠的优惠原则;应当设法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获得经营性的额外利益,从而使它们大量增加外汇收入,使它们的出口商品多样化,并加快它们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一规定意在()A. 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B. 消除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优势C. 提升国际贸易中的自由化水平D. 顺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行动纲领的规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
11、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世界修筑铁路情况表-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材料二: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修建一条9公里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个区段,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后开平矿务局把唐胥铁路从胥各庄展至阎庄、天津,并拟再展至通州,以京中官员反对未果。1890年转从唐山一端向山海关外延展,由于中日战争停工。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修建铁路,修成基隆至新竹段,限于经费,停止展筑。1895年台湾割让与日
12、本,这条99公里的铁路也落入日本手中。1895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形成闻名一时的“利权争夺战”。这十余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共修筑8900余公里,列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货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85%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了京张铁路。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铁路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答案】(1)趋势:铁路从英国发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发展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从国内铁路线发展到横跨大
13、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铁路长度不断增加。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和交流的需求。 (2)中国近代铁路事业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艰难,1895年后十余年间,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并且建设了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资、营运的铁路。中国的铁路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加强了社会经济联系。但由于封建官僚的阻力及资金、技术等问题使铁路发展步履维艰;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便利了他们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解析】【详解】(1)趋势:依据材料表格来看,铁路修建从英国发展到欧洲,并进而扩展到整个世界,铁路修建从发展国内铁路到发展国家间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
14、路,依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铁路修建的总长度在不断增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变革,促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另外由于殖民扩张和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铁路的发展。(2)依据材料“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修建了一条9公里铁路”来看,中国近代铁路事业起步晚;依据材料“1895年后,十余年前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来看,1895年后中国铁路建设出现高潮;依据材料“列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站上述总里程的85%”来看,中国铁路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艰难性等角度来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15、内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 华文明的底线。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中华民族从来都致力于提升自 己,帮助他人。漫漫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的具体表现。尊重对方,求同存异,不以个人或 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尺度,不搞双重标准,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 重要制度创新。-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第920期)评析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或现代外交的观点(肯定、否定或辩证地看均可),得出结 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 观点
16、:中国以“和”“同”为理念的外交是对世界国际关系体制的贡献与创新。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化解了与会国家的矛盾,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并推动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
17、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弘扬合作、开放、互鉴、互利的精神,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创新”可以看出中国以“和”“同”为理念的外交是对世界国际关系体制的贡献与创新,由此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结合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和成就分析说明,由此可知,该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可从“以和为贵”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实力和国防基础之上、“以和为贵”必须区别对待等方面提取观点,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即
18、可。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材料二: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19、,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答案】(1)官僚机构和官员相互制约;军事方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中央集权强化。(2)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反对变法的理由有:祖宗之法不能变;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等等。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触动大官僚、地主的利益;宋代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其他集团攻击变革的理由。【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来看,北宋官员相互制约;依据材料“藩方
20、守臣,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匹夫”来看,北宋时期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2)依据材料“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来看,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因此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依据司马光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而且变法过冲中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成为攻击王安石变法的理由。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克什米尔“国民会议党”同印度国大党合作,双方关系密切。克什米尔当地也成立了“查摸和克什米尔穆斯
21、林会议党”与“国民议会党”两支不同背景的政党。1947年8月15日,随着蒙巴顿印巴分治的策略的实现,曾经统一的印度爆发了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流血冲突。蒙巴顿方案规定原印度境内的各土邦可自行决定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亦可保 持同英国的现有关系,但无自治领地位。当时的克什 米尔地区的两个政党则是分别倾向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地,并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样的局势下,巴基斯坦武装部落开始大规模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当局无奈之下向印度求援。于是,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在经过了四个月的酣战后,两国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火,形成了今日印巴分界的局面。 -材料据程瑞声著南亚的热点:克什米尔及蒙巴顿方案整理(1)依据材
22、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什米尔问题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什米尔问题影响。【答案】(1)英国分而治之的殖民侵略政策的影响;克什米尔主权归属存在争议;宗教和民族问题的冲突。(2)造成两国关系长期紧张;威胁地区和平;为某些大国插手该地区事务提供可乘之机。【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蒙巴顿印巴分治的策略”来看,由于英国分而治之策略的影响;依据材料“曾经统一的印度爆发了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流血冲突”来看,宗教和民族问题的冲突;以及克什米尔主权归属存在争议,导致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2)依据材料“在这样的局势下,巴基斯坦武装部落开始大规模进入克什米尔,在经过了四个月的酣战
23、后,两国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火,形成了今日印巴分界的局面”并结合所学来看,克什米尔问题导致两国关系长期紧张,对地区和平造成了威胁,而且为某些大国插手该地区事务提供可乘之机。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李四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 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从英国归国。他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袖矿资源。1955年1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
24、西带上。”实践证实了他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铂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袖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勘探工作。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 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5、 -据百度百科和选修4整理(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李四光两次回国及建国后为国贡献才智的时代背景。 (2)简要评述李四光回国后为国家做出贡献及其精神。【答案】(1)1919年回国,正直在蔡元培校长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开展新文化运动;1949年回国,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五年计划的实施;国防建设,特别是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需要。 (2)李四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地质专业人才,为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油田的发现做出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自信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李四光
26、第一次回国是在1919年,此时中国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二次回国是1949年,此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尤其因为国防的需要,进行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2)贡献:依据材料“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来看,李四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质专业的人才,为中国教育做出了贡献;依据材料 “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来看,李四光为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贡献;依据材料“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来看,李四光为中国油田的发现做出了贡献。精神:结合李四光的贡献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且拥有着科学精神和自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