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鹿原书影家家 族族 的的 学学堂堂传说中的白鹿陈忠实(19422016),男,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
2、院去世。2016年4月30日,习近平、刘云山、王岐山、胡锦涛、曾庆红、栗战书、赵乐际、刘奇葆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陈忠实及其作品简介陈忠实先生近照1980年陕西作家群合影留念引领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陈忠实与贾平凹2008年陈忠实先生在西安参加奥运火炬接力活动陈忠实先生和电影白鹿原的主要演员们的合影留念演员张雨绮请客陈忠实先生请教演技永远的怀念电影白鹿原剧照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
3、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白鹿原内容简介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从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情感恩怨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学者对白鹿原的评
4、价本课节选自第五章。节选之前写了李寡妇一地卖两家,引起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的争斗。两人为了挣个面子,决定见官去解决。后来由朱先生出面,了结了官司。这件事影响很大,滋水县令批为“仁义白鹿村”。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学习目标:n 一、赏情节n 二、赏人物n 三、赏环境n 四、赏技巧n 五、赏主旨1、文章在表述兴办学堂的前前后后时,设置了哪些情节来渲染热闹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作者盛赞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嘉轩和鹿子霖分别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请加以分析、概括。1、白嘉轩作为父亲,深爱着他的两个儿子,
5、但表现出的却是很冷酷的一面。试分析其原因。明确(1)白嘉轩作为一位封建族长,自觉维护着那一套森严的封建宗法家族体系,维护族长的权威。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自然就表现出专制的色彩。开篇“买罐罐儿馍”一部分就体现了这一点,像他妈和他媳妇所说的“心硬”。(2)白嘉轩又深爱着他的两个儿子,他往往在儿子不留意的时候专注地看着他们,却不会像其他父亲一样去领孩子看戏,更甚者没有背过他们,抱过他们,更说不出有什么亲昵的表示。他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他的两个儿子,只是觉得应由他来促成此举。他希望儿子读书进步,在这里父爱表现得更加博大、更加厚重。2、白嘉轩为什么很热衷于修祠堂建学堂?3、为什么“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
6、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4、经常和他暗中做对的鹿子霖这次为什么也肯齐心协力促成这件事?文章结尾学堂开馆典礼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详细,试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明确(1)突出小说的主旨。揭示出宗法社会所蕴涵的道德力量的强大。(2)批判对仁义的固守。本来建学堂是一件善事,可在白嘉轩、朱秀才这样以悲壮情怀固守之下,难免会压制和束缚新生事物。文中的叙述方式以正叙为主,插叙为辅。插叙部分可否去掉?文中插叙部分不能去掉,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使故事完整,前后连贯。2.再读选文,思考探究:在白鹿原修建学堂的这件事上,表面一团和气,一派喜庆。但是,细心的同学能否从这热闹喜庆当中嗅到了什么不太和谐的味道了没有?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有何作用?拓展延伸在隆重而简朴的开馆典礼上,朱先生用“仁义”二字概括办馆的宗旨,意在以传统道德来教育后代。在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传统道德?家族的学堂围绕修祠堂、建学堂这件事,交代了祠堂和白鹿村的来历以及白鹿两姓的根源,描写了修建学堂前后的热闹气氛,粗笔勾勒出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总之,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白鹿原是当代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赏主旨: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练习册。2、预习下一课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