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安徽蚌埠一模)下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对上图解读全面的是()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短暂的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不难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以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彼此之间矛盾重重、错综复杂,故选C;材料中并没有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相关提及,排除A项;根据所学,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其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而非偶然性,排除B项;沙皇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俄国民主革命,但这并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解
2、读,排除D项。2(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8月联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适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需要,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A项正确;俄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B项错误;国内战争时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
3、败敌人,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D项错误。3(2019湖南怀化一模)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
4、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出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排除A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出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排除B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排除C项。4(2019广西南宁二模)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的用意是()A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西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C防
5、止资本主义的弊端D应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借鉴,故选B;斯大林时期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未涉及资本主义弊端,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排除D项。5(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928年1
6、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点1928年,可知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再结合“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可以判断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固
7、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8年的时候,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通过题干中“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可以推知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但这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项。6(2019四川德阳二模)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
8、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建立重工业,到1940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苏联引进欧美新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东部由落后到发展的原因,而B项是在陈述事实,排除B项;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是一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7(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下表是19291933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 年份事件 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通过:
9、“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 000人,技术人员10 000多人;共派遣2 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A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C有利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答案:C解析:材料中“19291933年苏联”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
10、客观上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起步,故选C;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从未消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并未明确是否主要从美国输入,排除B项;材料反映“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未涉及苏联经济体制,排除D项。8(2019河北沧州高三3月联考)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答案:C解析:据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
11、,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故选C;依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依所学,苏联因不顾气候条件,造成玉米欠收,这并非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排除B项;依所学,赫鲁晓夫并未突破原有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排除D项。9(2019广东一模)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扩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相
12、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结合所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青年的身体素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选D;材料不涉及美国军方对二战的态度问题,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美国面对二战威胁,进行征兵扩军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10(2019河北张家口高三8月摸底调研)1938年2月,美国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这一做法()A有利于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B有效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C在农业领域逐渐出现了垄断D有利于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答案:A解
13、析:据材料“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减少耕地面积与产量,政府进行补贴从而达到防止生产过剩,缓解经济危机,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有效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调整农业生产,而未涉及对农业的垄断,C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美国农业调整的措施展开,而未涉及农业的出口等方面的内容,D项错误。11(2019安徽宣城二模)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 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5080200 儿童津贴13.0无无 其他补
14、贴50.130.1无 纳税07.943.8 国民保险4.57.218.0 实际收入108.6108.0151.2 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A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答案:A解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低中高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差距很大,但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说明政府在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上成效显著,故选A;上表数据说明低收入家庭收入低,但低收入家庭不完全是工人阶级家庭,排除B项;上表反映低中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表格中没有体现国家财政赤字,排除C项;上表反映低中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表格中没有体
15、现福利规模的降低,排除D项。12(2019山东青岛一模)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通过表格内容可知,19个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到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到了19%,可知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A;表格主要反映三个不同类别的国家中,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占比问题,没有体现战后世界的工业发展速度快慢问题,排除B项;在农业占比方面,33个低收入国家中,呈现上
16、升趋势,不是衰退趋势,排除C项;通过表格可知,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没有反映出其经济发展现象是“黄金时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
17、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多达80%以上。1997年,中国共产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陈清泰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
18、,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
19、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答案:(1)主要趋势:改革范围:从个别试点到全面展开;企业地位:国企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或政府对企业干预减少);所有制:从国有独资向股权多元化(股份制)转变(或国有独资企业日益减少,股权多元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形式:从工厂承包制(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企业布局:从全方位覆盖转为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2)背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国企众多,生产效
20、率低下;滞胀危机,经济增长缓慢(或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不同之处:英国是通过出售的方式减少国企数量;私有化程度高;是对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3)共同影响:有利于市场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或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或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14(2019百校联盟二月联考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为某学者在研究世界近代史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从上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21、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阐述:一战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其中新经济政策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阐述:一战中,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由此,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逐渐被美苏实力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所取代。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不同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