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据史料记载,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与此同时,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表明周人注重()A重天敬神B君权神授C敬德保民D民贵君轻2西周在吸取商代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将刑法体制进行调整,相比于前朝减轻许多;但是对于“不孝不友”等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行为,还是主张要“刑兹无赦”。这表明西周的刑法体制()A贯彻“明德慎罚”的司法原则B推动法律由野蛮走
2、向文明C服务于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D确保宗法原则得以贯彻落实3有学者指出,一方面,西周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殖民基点”,形成具有“中央权力系统”性质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西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B地方诸侯只是在形式上履行义务C国家政权结构由松散走向严密D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4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5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
3、文明。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古城以宫殿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C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内涵D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6春秋战国时期,秦律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田氏代齐后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表明这些诸侯国力图()A推动祖国境内各族的融合B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C表达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D追溯各自国家早期的历史7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天地相通、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五帝之
4、一的颛顼“绝地天通”,把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其他人不能参与。这一变化()A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B成为了阶级分化的源头C导致了神权王权的分离D促成了专制统治的建立8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扩大王朝统治疆域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9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A井田制瓦解B礼乐制度推行C宗法制完备D纺织技术提高10湖北睡
5、虎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D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11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12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
6、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13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消亡B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D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14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
7、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D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15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御史大夫、刺史B三司使、刺史C监御史、枢密使D御史大夫、节度使16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A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和颁行
8、推恩令C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D宋太祖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17汉武帝时,重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事归台阁(尚书台)”,尚书台官位低微,职权却较大。这说明两汉时期()A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B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分权制衡体制逐步形成D政府决策渐趋集中18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19图8为成都市郊汉墓画像
9、砖上的收获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图8 A农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B农业工具运用较为充分C小农经济形态趋于成熟D成都平原成为农业中心20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A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B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C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2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像范蠡、吕不韦这样“资累巨万”的大商人,而且农民和城市平民也参与工商业活动。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B商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C社会变革新兴阶级崛起D官府垄断商业的
10、局面被打破22“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韩非子就提出了“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国家认同观念正在逐步形成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文化交流频繁国家实现统一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23萧公权认为,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社会战乱频繁,促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和儒家同情于封建,这都具有复古或守旧之色彩,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变革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C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先秦诸子思想走向趋同24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
11、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25汉代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只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以后()A常被儒家借鉴融合于新儒学B因丧失官学地位而逐渐消亡C逐步演化为道教与佛教思想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26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
12、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极力维护皇权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27根据下列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汉书主父偃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史记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李白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贽藏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A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B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秦统一及开创制度被高度评价D秦朝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繁荣28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13、()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29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0公元前221年,赢政统一天下,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哪一制度的特点()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统一度量衡二、材料阅读(40分)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虞衡是我国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
14、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虞衡官执行这种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秦汉时期,虞衡转称少府,但其职责仍为管理山林川泽,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
15、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 摘编自卜晓军、任保平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 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推行了一系列朴素但却富有针对性的环保举措,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而且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光绪帝因此在上谕中称
16、赞左宗棠经营西北的计划“井井有条”,且其工作已“渐著成效”,要求他“认真经理,以期次第就绪,教养有资。” 摘编自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衡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在西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及其作用。(12分)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中期以来,奴婢问题一直是很严重的,刘秀称帝后颁布诏书: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为稳定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
17、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免租期过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四成以上的田租。建武六年,刘秀下诏:“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建武十五年,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开始度田,它是国家对土地占有情况的高度重视。 (1)据材料概括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措施。(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意义。(7分)高二历史半期考试参考答案15 CCDBC 610 BADCC 1115 CABBA 1620 BADBA 2125 DACBA 2630 DCCBA31 (1)特征
18、:历史悠久;职官权限不断扩大;管理逐渐系统性;具有延续性;影响世界。原因:政府及当政者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环保意识的提高。(13分)(2)背景:内忧外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作用: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建设;使西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西北的军粮供给,国家的统一。(12分)32 (1)措施:解放奴婢;实行授田赐爵;出租国有荒地山林(假租公田);减免租税;军士屯田;核查土地与人口。(任答四点。8分) (2)意义:解放奴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劳动力;实行授田赐爵和“假租公田”,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实行屯田,有效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减免租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度田”的实施,清理了国家土地和户口,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