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774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苏武传(节选)本课话题民族气节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

2、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2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高乃依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英)莎士比亚4如果没有气节,世界上恋爱、友情、

3、美德都不存在。(英)阿狄生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当() 且()鞮()侯单()于 我丈人行()置币遗()单于 缑()王昆()邪()王 浞()野侯阏()氏() 以状语()武伊秩訾() 煴()火天雨()雪 武卧啮()雪旃()毛 使牧羝()廪()食 於()靬()网纺缴() 弋()射檠()弓弩 宦骑()更()嫁 斧钺()汤镬() 自分()区()脱 已 ()【答案】yjishudnjdchnhnwiuhnyzhuynzhyzynynizhndlnwjinzhuyqnjnyuhufnutu

4、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女为人臣子(女,同“汝”,你)(2)头县北阙(县,同“悬”)(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5)法令亡常(亡,同“无”)(6)因泣下沾衿(衿,同“襟”,衣襟)(7)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8)南乡号哭(乡,同“向”)(9)欧血(欧,同“呕”,吐)(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早;昔,通“夕”,晚)(11)士众灭兮名已阝贵(阝贵,同“颓”,毁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语(2)置(3)会(4)发(5)坐(6)求(7)见(8)食(9)使(10)引(11)为(12)相(13)以

5、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副词,很,十分,极。(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5)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6)武等实在古义:两个词,确实存在。今义:形容词,诚实、老实。(7)兄弟亲近古义:名词,成为皇帝亲近之臣。今义:动词,靠近。(8)武使匈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9)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等。(10)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

6、;控制。(11)子为父死亡所恨古义:两个词。死,指效死;亡,没有。今义:去世。(12)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3)卧起操持古义:两个词,“操”和“持”同义词连用,“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绝不饮食(名词作动词,给他吃喝)(6)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状语,用车子)(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8)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晚)(9)欲因此时降武(动

7、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0)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1)单于愈益欲降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2)王必欲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14)屈节辱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使受辱)(15)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16)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7)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非汉所望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8、见”表被动)(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夷灭”语意上的被动)(6)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生得”语意上的被动)(8)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者”为“匈奴使”的定语,后置)(9)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语后置句,“百余人”为“士、斥候”的定语,后置)(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亡罪夷灭者”为“大臣”的定语,后置)(11)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定语后置句,“数十头”为“牛羊”的定语,后置)(1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谁为”应为“为谁”)(1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14)

9、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15)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句,“将安归”应为“将归安”)(16)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17)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前效死”)(18)扬名于匈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匈奴扬名”)(19)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之”)(20)老母已死,(吾)虽欲报恩将安归(省略句,省略主语“吾”)(21)独匈奴未(受处罚)耳(省略句,省略谓语)常识速览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九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

10、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后传和司马迁史记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叙述了西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前后费时21年,尚未完全写成,便因事被捕入狱而死。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

11、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实力,屡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到的威胁解除。到汉武帝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并施,遂又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西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公元前206公元23)的史实。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

12、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补写的。作为一部独立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不无道理。整体感知本文详细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叙述了苏武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守气节的事迹,刻画了苏武忠贞爱国的志士形象。文脉梳理【答案】苏武出使李陵劝降一、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答案】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

13、,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答案】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3说服苏武的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

14、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答案】大骂卫律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二、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4“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后,单于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待苏武的?苏武是如何做的? 【答案】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三、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5苏武这

15、一去已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 【答案】苏武当然没有动摇。(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6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采用什么策略呢?苏武是如何回应的?(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答案】支撑苏武坚持的信念也是李陵的突破口,我们从李陵的言辞中可以体察他的策略:家母丧兄亡,

16、妻离子散: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国君主昏庸,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话题互动话题:苏武爱国忠君的行为是不是愚忠?学生甲:苏武的忠诚里有愚忠的成分。

17、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

18、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写法借鉴对照映衬塑形象在苏武传(节选)中,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当苏武完成了送回留汉的匈奴使者和厚赂单于的任务,正欲归汉之时,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的事情发生。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张胜知难于隐瞒,只得告知苏武。苏武料到此事必牵连自己,有辱于国,欲自杀而被张胜、常惠所止。在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受审讯之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得救而未死。苏武伤愈之后,紧接着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

19、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相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定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此次虞常与缑王合谋反叛之事,因牵涉张胜,引出“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幕。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

20、,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卫律这种无耻至极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他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

21、本来愧见苏武,后受单于指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苏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纪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坚贞不屈,却闪耀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唯有“效死于前”之志

22、,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照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佳作领悟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

23、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4、富贵犹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

25、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1学开头作者巧妙地以“羊鞭”引出人物,快速入题,使用对偶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语言整齐优美,铿锵有力,令人豪气顿生。2学排比第段排比句的使用,既高度概括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让读者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增添了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3学反复文章题目即是“永远的苏武”,在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反复出现。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苏武的赞美,运用反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苏武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崇敬之情。4学结尾结尾再次运用排比,强有力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令人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