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运东七县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用0.5mm黑色签字笔和2B铅笔分别涂写在答题卡上。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直接答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不能答在试卷上;试卷不交,请妥善保存,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以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社会制
2、度。”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B.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2.董仲舒春秋繁露:“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此话意在A.提出天下为公 B.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C.限制君主的权力 D.宣扬君权神授3.黄宗羲指出:“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下列主张中最能与之相符的是A.经世致用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工商皆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科技
3、发展受到自身缺陷制约而停顿 C.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D.科技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5.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扩大 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6.康有为有很多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制定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海陆军等。根据康有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
4、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这说明维新变法的目的是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7.下图中的诗歌内容反映了A.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B.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D.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8.孙中山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切不平等的条约,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我们才可以自由加税,实行保护政策。”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解决民生问题A.要以革命为主要手段 B.国内各民族应平等
5、互利 C.基于国际上的互助合作 D.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9.无产阶级要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体现在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10.有学者认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是以实
6、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A.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B.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11.习近平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指文艺及创作必须坚持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顺应市场经济大潮 D.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2.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波古奥认为,只有个人的美德才是高贵。米兰大公斯福查原不过是个农民,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则出
7、身商人。封建贵族,如果个人无能无为在社会上也不再是最受尊敬的人,贵族作为一个阶层也不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阶层。这说明文艺复兴A.否定了封建特权 B.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13.马丁路德要扫除庞大的罗马教皇的天主教会的固定地位,以及它在使用赎罪权和开除教友教籍的行为中肆无忌惮的金钱掠夺这也是对教皇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一种威胁。因此路德遭到了教皇使节、皇帝、国王和红衣主教们的对抗。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14.李秋零康德与启蒙运动中说:“康德正是在这
8、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启蒙的成就和弊病都充分地体现于法国大革命之中的时候开始他对启蒙的反思的,其结果是形成了康德独特的启蒙精神,我把它概括为三自原则,这就是:自己思维、理性的自我批判和理性的自己立法。”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人生活在世界上处世要有理智 B.要有反封建的意识 C.要以人为中心考察一切,认识一切 D.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15.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导致“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D.人们对世俗享乐生
9、活的追求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从汉代到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儒教经历了两次改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认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些儒学家们糅合其他诸家思想,儒家思想得到不断地创新、发展,成为对中国甚至于对东亚都有深刻影响的思想。任继愈儒家与儒教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儒教所经历
10、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14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在中国政治伦理启蒙有它难以超越的局限,表现在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各种方案中找不到新兴的社会力量来制约君权,只能依靠皇权自身的切割:宰相与天子同议,可宰相是由皇帝来选择任命,并非出自民意;学而优则仕,士大夫依附皇权的传统很难使他们言论独立,“公其是非于学校”必将沦为泡影;复方镇也没有越出中央和地方是强干弱枝还
11、是弱干强枝的传统格局。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依据材料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制约君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思想有哪些,并概括出现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14分)18.(12分)张之洞是清末重臣,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张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12、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思想观点,并加以阐释。(12分)19.(15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康有为建议的理解。(7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