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提升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安徽合肥一检)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四则材料都强调“民”的重要性,主张听取民意、保民,故选C项。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而材料中尚书出现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意
2、,未反映神权色彩,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孔子,其生活年代是春秋末期,排除D项。2(2019江西吉安五校联考)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项正确。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
3、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能算是创新,故A项错误;两本史书不是法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项错误;两本史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项错误。3(2019福建福州期末)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答案A解析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称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制秩序的主张,
4、故选A项。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称霸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4(2019广西南宁一模)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君民关系,丰富了儒家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皇帝的权力来源,故B项错误;孟子主
5、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5(2019广西三市调研)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答案B解析墨家服从“天”与“鬼”是因为这些外在力量能够钳制人们行为、帮助天下安定;废除礼乐制度,是因为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因此从材料信息来看,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选B项。墨家认为礼乐制度必须废除,不能表明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6、,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思想的发展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能说明“扬弃”,排除D项。6(2019四川绵阳二诊)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之学源于儒家理论、成为法家思想、而又归本于道,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而非法家理论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并没有反映战国时
7、期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战国时期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且战国时百家争鸣,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7(2019贵州37校联考)战国时期已有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其相关文献出土地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由此可见当时()A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B儒家思想的社会传播较为广泛C诸侯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D儒学已经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其相关文献出土地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可知,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选
8、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诸侯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排除C项;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8(2019黑龙江哈三中期末)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说明()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历史诉求C诸子百家思想走向相互融合D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的历史必然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定于一”就是主张统一,“乱莫大于无天子”也是主张要有统一的君王,这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历史诉求,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
9、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只出现了儒家,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D项。9(2019百校联盟联考卷)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序号原因分析一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二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三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学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B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D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
10、教”“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可知,儒学的独尊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独尊地位的原因,而不是独尊儒术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根据材料“儒学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可知,诸子百家思想并未充分融合,排除C项。10(2019河南郑州一测)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作为君主一定要“存天理
11、,灭人欲”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可知,百姓的利益得到适当满足有利于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德治民,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与董仲舒无关,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C项错误。11(2019天津新华中学期末)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
12、制化答案D解析从汉代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法律,到唐朝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并被赋予同等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2(2019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
13、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不是兼收并蓄,D项错误。13(2019四川绵阳一诊)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可知,促进了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儒家内部的统一,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14(2019黑龙江哈六中期末)下图中对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A饮茶促
15、进了诗歌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C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D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庸之美”“明伦之礼”“谦和之仪”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中庸”“礼”“恭谦让”。因此材料中的茶道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茶道是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中庸之美”“明伦之礼”“谦和之仪”体现了儒家思想,D项错误。15(2019广西柳州模拟)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儒家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C儒家伦理不
16、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材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说明韩愈反对佛教、尊崇儒学,应对佛教冲击,故选B项。魏晋以来佛教信仰盛行,佛教有较强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魏晋以来佛教信仰盛行,但儒家伦理仍然受社会重视,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佛教与儒学的融合,故排除D项。16(2019全国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17、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B项正确。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17(2019陕西渭南一检)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
18、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选B项。A项“主流”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18(2019山东济南期末)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
19、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日趋僵化B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理学正式形成于宋朝,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则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推崇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并极力排斥先秦儒家思想中不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清朝统治者同样非常尊崇程朱理学,将朱熹作为配享孔子的第十一圣。明清时期又将“三纲五常”等理学思想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三纲五常的准绳。通过这些措施,明清统
20、治者培养了一大批从内在的思想意识到外在的制度礼仪上,都服从于君权的官僚,这对于明清两朝政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A项错误,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是官僚对君主日益忠心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与此现象无关;C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9(2019江西吉安五校联考)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21、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答案C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等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政策并不宽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故D项错误。20(2019福建厦门一中一模)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因循
22、反复的特点C天下私有的本质 D集权体制的根源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统治者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政治走向成熟,排除A项;为维护天下为私,秦、汉、宋所采取的措施都有所创新,与“因循反复”不符,B项错误;集权体制的根源是小农经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21(2019河北保定摸底)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强调
23、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发展了传统的“民贵君轻”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体现了地方分治。根据材料“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可知,其目的是尊崇天子,故选B项。顾炎武的思想本质上依旧是儒学范畴,是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顾炎武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体现了尊崇天子的一面,排除D项。22(2019安徽合肥一检)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24、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六经责我开生面”可知,王夫之认为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故选A项。材料中未体现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材料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排除D项。23(2019河北邢台八校期末)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
25、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C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 D明清时期新思想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时期,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提出要求和愿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A项正确。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在西汉时期,不是社会转型
26、的时期,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能体现“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提出要求和愿望”,故B项错误;宋明时期也不是社会转型的时期,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是封建社会,没有体现“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故D项错误。24(2019湖北八校联考)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材料“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
27、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表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考,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故C项正确。A项中“人文精神”和B项中的“多元包容”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二、非选择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共52分。25(2019江苏四市一模)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
28、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材料三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
29、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越南语)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9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6分)答案(1)仁爱忠孝(讲仁爱、尚忠孝、崇教化);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7分)(2)表现: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30、6分)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3分)(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务必父慈子孝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不愧为良吏谦谦君子”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从晚清家训的形式、内容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晚清民族危机及西方思想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1、”进行概括即可。26(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
32、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3分)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
33、道、法、阴阳等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9分)(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3分)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
34、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
35、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9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题中信息作答即可。材料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设问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材料中提炼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
36、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的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要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简单说明影响。27(2019山东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
37、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
38、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据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
39、因及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4分)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6分)(2)渠道:由西方人传入中国;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4分)影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4分,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
40、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等方面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等角度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表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和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可概括得出由西方人传入中国和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两种渠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和材料三“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等方面分析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