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16级(高二)语文入学考试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下列小题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
2、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
3、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
4、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 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
5、不同阶段。2. 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B. 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
6、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答案】1. A 2. B 3. B【解析】1. 试题分析:B“从幼年到成人”无中生有,不是按年龄段来划分的。C“由从低到高”说法有误,文中不是按次序排列的。 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说法无根据,可以不分人的层次。考点: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点评:这是经常考查的一种题型,难度不大,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每个题支所在的区域对照,看看是否无中生有、强加条件的现象等。2. 试题
7、分析:B中原文第三段是说“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文中没有提及,“道德境界”的产生还必有其他的要素,比如责任感和义务感等。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点评:这类题型较难,做好此种题型,考生要回到原文,逐一对照排查,不要有强加条件、无中生有等现象。3. 试题分析:A“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说法无根据,文中没有提及。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说法错误,原文“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可见是关注的。D“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说法错误,因为“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考点:本
8、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考生综合性的去把握,在某句话上看似对的,但是放到大的语言环境中有可能缺少条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
9、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
10、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
11、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
12、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4.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B. 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C. 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
13、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D. 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B. 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C. 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D. 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
14、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6.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B. 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C. 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D. 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答案】4. A 5.
15、B 6. C【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集中在第二节,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历史相当久远”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答非所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
16、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答非所问。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B项,文中第一段里说“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没有说“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
17、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
18、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
19、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
20、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石)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明史陈循列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B. 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C. 天位
21、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D. 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B. 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22、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D. 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继而官至
23、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B. 景帝时,他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给皇上。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C. 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德时期,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D. 明英宗再次登位,于谦、王文被杀,陈循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24、汉语。(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2)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答案】7. B 8. B 9. D 10. (1)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敕”“驰檄”“疑”)(2)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因为)一齐拉拢(勾结)考官刘俨、黄谏(违法乱纪),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黜”“构”“为所”)【解析】7.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
25、断句。题中断句,抓住主语“陛下”“ 群臣”,正确断句为: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
26、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
27、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8.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开始时一般一个皇帝都有几个不同的年号。到了后来比如清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其皇帝。如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有一个年号“康熙”,故也可称之为
28、康熙皇帝。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也有三个字、四个字的:如王莽有年号“始建国”,宋代有“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但比较少见。每一皇帝继位,重新改元,一般都从次年初开始使用新年号,所以这时一年之内往往会出现有两三个年号的情况。年号所使用的名词往往是选用吉祥福禄的字。9.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D项,“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错误,由原文“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诏释为民,一年卒。”可知。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29、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0.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析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1) “敕”“驰檄”“疑”;(2) “黜”“构”“为所”。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30、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译文参考译文:陈循,字德遵,泰和人
31、。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皇帝驾临北京,命令他拿出国家书库的书籍到皇帝临时驻地,于是留用侍臣。洪熙元年,晋升为侍讲。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宫,白天担任顾问。皇帝赐给他住宅在玉河桥西,巡游的时候没有不跟从的。晋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任御前讲席。过了很久,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进入文渊阁,主管机要事务。当初,朝廷商议天下官吏百姓进言上奏章,都是三杨主持。到这时杨荣、杨士奇已死,陈循和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引旧例请示。皇帝认为杨溥年老,应该优闲地生活,命令陈循等人参加商议。第二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土木事变,人人心里都震荡恐惧。陈循采
32、取中间立场,所进言的事大多被采纳。提升为户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兼职。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计策。景泰二年,因为埋葬妻子和乡里人争夺墓地,前后任巡按御史认为他无理,陈循就斥责上奏他人的过错。给事中林聪等人竭力弹劾陈循的罪状。皇帝认为林聪的话正确,却把陈循放在一边不追究。陈循本来靠才学名望显耀,至此清白的名誉被毁坏了。景泰二年十二月,晋升为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改立太子,心里畏惧各位内阁大臣,事先赐予陈循和高谷白银一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五十两。等到皇帝下诏书讨论的时候,陈循等人就不敢劝谏,加官兼任太子太
33、傅。不久以太子令旨赐给百官银两和绢帛。过了一个月,皇帝又赐给陈循等六个人黄金五十两,提拔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像以前那样在文渊阁兼职。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一齐拉拢考官刘俨、黄谏,被给事中张宁等人所弹劾。皇帝也不追究他们的罪过。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谦、王文被处死,处陈循杖刑一百,戍守铁岭卫。陈循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触怒了皇上。陈循说:“他也是忠心爱国。”于是张楷得到释放。御史陈祚上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景帝时,他曾经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上去。黄河南岸和长江北岸下大雪,麦苗被冻死,他请求用国库的钱买麦种供给贫民。他
34、根据具体事情进言,有很多加以采用。石亨等人失败后,陈循从贬谪的地方上书申辩,说:“天位,是陛下本来就有的。在天和人归向的时候,群臣准备法驾和盛大的礼乐,恭敬地到南内宫,上奏章请求陛下亲临朝政。不但皇宫禁地不惊慌,也可以宣示于天下万世。但是石亨等人侥幸于一时,想不到这些,最后都自取灾祸失败。臣担任官职几朝,曾有微薄的功劳,实在是被人排挤,恳请陛下怜悯明察。”皇帝诏命释放作平民,一年后死去。成化年间,于谦的事昭雪,陈循的儿子援引旧例请求恤典,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35、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11.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12.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2. “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解析】11.
3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解释,然后答出效果。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技巧。再答出其表现的风浪的特点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句名篇默写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是起晚睡,日夜辛劳的诗句是“_。”(2)屈原离骚中“_”两句,借用方枘和圆凿不能相合来形象说理,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3)苏轼赤壁赋中
37、_”着眼于音乐的表现效果, 从侧面写出洞箫的强烈的感染力。(4)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答案】 (1).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对于理解型的默写,重在理解语境提示,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题中易错字“嫠”“寐”。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
38、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林蔚 雅商“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老神仙”。“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
39、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 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来自浙江农村的妇女。手术后五六天,吴孟超去查房。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又认真看了她的病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半晌没吭气。那 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看样子,老爷子准是又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果然,吴老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便问道:“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 进口的?”值班医生答道:“作为常规术后抗感染,现在大家都在用先锋6号,这个病人也就用了。”吴孟超一听就火了,大声说道:“现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不 好好给人治病,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
40、凭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决不会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看清楚,他也决不会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每次手术结扎,他都是坚持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正是这般精打细算,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曾劝他松松口,也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这样医院一年至少可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
41、可是,吴孟超毫不松口,他说:“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可就是这位医学泰斗,吴孟超一生中虽然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特别强调,为医之道,做人很关键,要善于做人。“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三是要做一个善于服务的人。”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他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间。”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医了,吴孟超依然不忘恩师裘法祖的谆谆教诲,表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因为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他对记者
42、说:“肝胆外科的发展是 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也不是手术者一个人的功劳。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护士的功劳占百分之七十,医生只占百分之三十。”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天都会亲临“战场”,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做一名荷枪实弹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向肝癌发起歼灭战。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曾自嘲说“这可能是手术依赖症”了。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人老了,力气也越来越少了。但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刀我还是要开的,前提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天
43、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选自2013年第7期人物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吴孟超作为医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省钱,正如他的座右铭“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B吴孟超反复强调,医生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使用便宜药,处处为患者考虑,精打细算,所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吴孟超,虽已是名满天下的肝脏外科医生,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坚持事必躬亲,主刀动手术。D吴孟超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在他看来,善于做人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E吴孟超敢于挑
44、战权威,鄙视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医生,他自己在医生的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2)作为医生,吴孟超的医者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3)吴孟超除了有做医生的仁心之外,还有哪些优秀品质?清简要分析。(4)为什么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D(2)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教导年轻医生不要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 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要多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吴孟超坚持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做摇钱树,拒绝进一些自费的耗
45、材和药品。(3)谦逊质朴:认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鄙视怕担风险者,责任感强:从医生涯中, 最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认为为病人解除痛苦是自己的责任与幸福。崇高的敬业精神: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4)年逾九旬的吴孟超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将近两百台,自嘲可能有了“手术依赖症”。他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他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精准无比;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一辈子的
46、心愿与幸福就是为医疗事业奉献终生。【解析】14. 试题分析:A“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是吴孟超对身边的人说的话,文中并没有说是他的座右铭;C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文中并没有说事必亲躬;E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文中并没有说向权威挑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5. 试题分析:“仁心”既有仁爱之心,原文第一段“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 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第二三段“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
47、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第五段“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这些信息,可归纳出吴孟超医者仁心的表现。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6. 试题分析:文章前半部分写吴孟超的医者仁心,后半部分写他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表现在:第六段“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第七段最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说明他鄙视怕担风险者,责任感强;第八段写他有感恩的精神;第九段写他崇高的敬业精神。考生归纳出这些要点,结合原文语句分析即可。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
48、赏评价D。17. 试题分析:全文简洁的语言高度赞扬了吴孟超的医者仁心及他优秀的品质,考生要站在吴孟超的角度分析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的原因。“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这些话表明了吴孟超始终把病人放在心中,病人康复了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他甘愿为医疗事业奉献终生的精神,这些都是他的幸福。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II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
49、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C.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考点定位】正
50、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如本题“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第二,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
51、复的现象。16.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让有“小蛮腰”之称的广州塔成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 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使经济发展有持久的动力,使社会进步有牢固的基础,使国家长治久安。C. 2010年7月16日,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发生了骚乱,据警方统计,骚乱人群烧毁民房、商铺908家,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欧元以上。D. 我国政府正准备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答案】B【解析
5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成分残缺,在“直接经济损失”加上造成;D项, “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并列不当。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53、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 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作为六畜之首马是人类的朋友和
54、伴侣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和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横线的上文叙述的主体是马,如果按AB那样将置于首位,似乎可以,但可立即发现B中之后不适宜连接,于是可知B不合理应排除;又可发现A中排列的不合理,也应排除。CD都将排在首位,这似乎也是可以的,但C中的排列不恰当,应予排除;D中各句的排列是恰当的。【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
55、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题横线的上文叙述的主体是马,然后根据所给句子之间的逻辑关
56、系采用排除法。1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承蒙”为敬辞,用于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B项“高足”,本意良马、 骏马,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D项“恭候”,意为恭敬地等待,敬辞,用于自己等待别人。五、作文19.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
57、0字的文章。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答案】经历也是一种财富人的一生要有很多次经历:有求学经历,有就业经历,有恋爱经历,有打工经历,这些经历中,有浓有淡,有顺有逆,有成有败,喜怒哀乐人生百味尽在其中。这些经历,有的刻骨铭心,终生不忘;有的如过眼云烟,过而无痕。正是这些经历,使你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失败走向成功。也许我们都有过求职的经历。我们都会很认真地准备一份简历,而这份简历,就是我们的经历。我们都想把自己说的
58、完美一点,经历丰富一点,使自己命中率高点。作为用人单位,也想用经历丰富,综合素质强的人。这样的人,上手快,适应能力强。因此,个人经历就成了他们发现人才,录用人才的重要因素。也许我们有过工作的经历。在单位上,经历丰富,能力强的人往往选择的余地更大。拿电力企业来说,如果这个人既在生产岗位干过,又在经营岗位干过,还在管理岗位干过,既懂技术,又熟经营,还精管理,这种人才可以说是综合性人才了。那么他选择工作的余地就比其他人要大的多。因为他丰富的工作阅历,他既可胜任这项工作,也可胜任那项工作,左右逢源,所以说经历是一种财富。经历也可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无论是伟人,还是名人,他们的成功,都与他们丰富的经历不无
59、关系。毛泽东经历了中国的动乱年代,使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司马迁特殊的经历,使他成就了史记;我们身边的“身残志坚钢铁汉”省电力设备总厂厂长李洪应,以其特殊的经历和坚强的意志,最终使他在事业上、个人上都获得成功,不仅将长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而且个人先后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等省、部级以上17项荣誉称号。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高尔基、杰克伦敦许许多多作家带有自传性的文学作品都向我们演绎了“经历是一种财富”这句名言的魅力。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迹,都是生命过程,都是一种财富。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那么每一次经历就是书中一段故事或一个篇章。它既可以自己翻看,又可供别人
60、参阅,对谁都有启迪、警示的作用。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的越多,人越成熟。经历的越多,生命越有长度;经历的越广,生命越有厚度。经历过险恶的挑战,生命越有高度;经历过困苦的磨炼,生命越有强度;经历过挫折的考验,生命越有亮度。只有丰富经历的人,才有丰满动人的人生。【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抓住关键句“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审题立意,立意关键点“经历”重要作用。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