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1、谈及中国古代政制,有学者形容它“譬犹从一大树种截枝分栽,別成一独立之新根干。”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2、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3、东汉时规定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2、;唐宋时期,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后来还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官、监察官。这一规定 A.体现了民主思想 B.有利于官员转换及其对文化交融的促进C.与西方古代官员轮换制相似 D.导致政府“冗官”现象严重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度 D.推恩令5、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
3、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6、“(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7、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8、明太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4、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9、明朝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10、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
5、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A.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11、初定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12、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13、唐朝时大
6、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大理寺权力己经旁落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14、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15、(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
7、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16、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17、对下表中“大臣”只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
8、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lO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18、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19、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输将起海上而来
9、,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20、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21、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
10、过陪审官。苏格拉底能够担任陪审官主要是受益于A.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B.梭伦创立陪审法庭并崇尚智慧C.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达到顶峰 D.古代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包容性.22、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由此可知“人民”一词A范围随时代发展而扩大 B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C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D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23、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
11、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D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24、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25、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讲道:“最高的法律,适用于所
12、有时代,产生于任何成文法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产生于任何国家形成之前,“它”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的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行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文中“最高的法律”应该是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26、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实行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B保证公民最大程度地行使权力C实行直接民主,缺乏包容 D使权力的行使局限于少数公民2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
13、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28、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29、罗马共和国早期“宪令”中的规
14、定有绝对排斥外国的外国的原则,外国人或归化者不能进入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任何机构中。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宪令”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刻意保护罗马公民的权益C.导致了罗马国家走向分裂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30、雅典全盛时期,有人说:“虽然我们的祖国对所有人都一样,但在其中一些人像僭主一样生活,而有些人则像外邦人一样活着。”“像僭主一样生活的人”是指A.妇女和奴隶 B.成年男性公民C.一切自由民 D.礼法并用原则31、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A.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 B.维护贵族利益C.一定程度上的
15、人性化 D.礼法并用原则32、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其“完美”体现在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C.实行了议会主权 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33、“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C. 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34、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和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兼任军队最高统帅,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这反映了美国
16、A.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B.用法律规范总统的权力C.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D.国会权力居于弱势地位35、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36、“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
17、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7、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 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 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38、莫里循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曾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不是针对外国人的。”材料描述的是A、
18、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3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40、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 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
19、目双重性 B. 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 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41、如图,“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之一,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A.该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B.该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C.该模式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D.该模式认为中国可自发突破传统藩篱发展到近代社会二、材料阅读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7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从很早的时期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公元前六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
20、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的血缘亲族组织。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材料二 从秦朝建立到五代十国,宗族在封建国家的建立中不断被分解、变异。秦朝仍实选行“家天下”的政治统治,血缘亲疏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汉文景期间,地方宗族开始利用宗族关系建立自治共同体,并逐渐发展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强大集团。汉武帝时,“徙强宗大族,不得族居”。东汉时,宗族以士族门阀形式持续到了魏晋。隋唐宗法受到毁灭性打击,但因其顽强生命力,并未完全排除于国家政治生活。由
21、宋到清,宗法逐渐内化为主体政治结构的潜在因素,一改以往的贵族存在模式,将自身形态深入到民间基层,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群体。既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摘编自王露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血缘亲族组织削弱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影响。(4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
22、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张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英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刊物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1870 年以前,这类文献至少有 120 种以上。 据梁宁森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材料二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1855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测验被推荐到王国政府文官低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资格条件”,“审査候选人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理,对考试审査合格者颁布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1870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
23、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须具备的合格条件。”1876年,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科目征募;1890年,将第一级划分为三级,按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征募。文官制度改革后,社会效果很快显露,舆论界认为:“消除了所有的笨伯,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贯彻。”据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文官考试制度对英
24、国的影响。(4分)44、(11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
25、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材料三: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 “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
26、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2分)1-41 BABDD ABBDC DDABD AABBB CBDAD BDABB CBDBD CBCCA D42、(12分)(1)原因: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商品经济发展;航海贸易繁荣;外邦人定居。(4分)(2)
27、特点:贯穿古代社会始终;与古代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由显性到隐性,由贵族存在模式深入民间基层;长期维护古代政治体制稳定(4分,任答两点得满分)(3)影响:中国:血亲组织长期存在,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分)雅典:血亲组织不断削弱,为民主政体的确立创立了条件。(2分)43、(14分)(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完成;旧的官吏任用制度阻碍社会发展;介绍科举制的文献大量出现(4分)(2)特点:公开竞争:分级考试;择优录用;注重德才兼备;录用机关独立工作,不受外力干涉。(6分,任答三点得满分)(3)影响: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4分)44、(11分)(1)相似点: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3)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而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