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2 红烛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2.4 致云雀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36240 上传时间:2025-1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2 红烛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2.4 致云雀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2 红烛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2.4 致云雀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2 红烛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2.4 致云雀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2 红烛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2.4 致云雀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2 红烛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2.4 致云雀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2【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些人认为,语言不够“纯净”,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_,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认为诗和说话并不能_。首先,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中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能“起死回生”。反之,一首新诗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即便通篇不用一典,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意境

2、,用白话表现起来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则可保持_的距离,这是因为使用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奉者多想一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示例)熔于一炉(或:融为一体)等量齐观恰到好处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改变语序或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已僵硬难用的文言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能“起死回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本句把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

3、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比作“滞销的奢侈品”,把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比作“畅销的牙膏”,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新诗人们“带点贵族气质”的艺术追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固态细柱状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因此当时“烛”并未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直到唐宋,_,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其中“烛影摇红”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场景,烘托良宵热烈喜庆的氛围。红烛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的情感象征,_,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坦露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出心世界,使“红烛”这一意象不再拘泥于个体的欢喜与小情小爱,而升华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牺牲精神。如果说闻一多诗

4、歌的爱国思想承自屈原,那么他注重对诗歌语言反复锤炼的写诗态度,_。比如二月庐漫记中就有他读杜的心得,留美时他的书架上、桌上、床上摆放的都是杜甫和陆游的诗集,在唐诗杂论中他更是赞美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4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夺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

5、枣镜中)D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答案】B【解析】B“北冰洋”是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意象,没有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其他三个意象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诗人个性化的创造。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示例)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蕴含了个人情感)则承自杜甫(或:与杜甫的影响密不可分)【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七子之歌闻一多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

6、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子之歌澳门前四句,节奏逐渐加快,语气变得激越,这种变化带有很浓的感情倾向。B组诗运用反问、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C这组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时而作,为事而作”,重在

7、叙事,缘事而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D“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这两句诗既倾诉了澳门被外敌掳走的经历,也与下文中的“三百年来”相照应。【答案】C【解析】“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分析错误,应该是“重在抒情”。7两节诗的尾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凸显本诗的主题。突出了澳门、香港等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单看一首诗,“母亲”出现两次,而综合看两首诗,都以这句话结尾,这就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深切眷恋着祖国母亲的澳门、香港形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强调和一

8、唱三叹的作用。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810题。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营造了清静的意境,写出了秋之静美怡然。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农人把镰刀挂在房檐上,回味着刚

9、刚经历过的喜悦,享受着悠闲的时光。C“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写出了渔人因为捕到的鱼少而懊恼。D“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意为江面荡漾着晨雾,渔人轻摇着船桨,写出了朦胧美。【答案】C【解析】“渔人因为捕到的鱼少而懊恼”于文无据,诗歌主要体现娴静、松弛的氛围。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第一节,本是写农人,却只写了伐木声、镰刀、背篓、瓜果等,这更能体现农人丰收后的安然自得的心态。B诗歌的第二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人和自然的亲近和谐,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C诗歌前两节以写景为主,第三节以写情为主,景色又被情感浸润,层层展开,情景交织,意境深远。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一词写出了牧羊女因笛声消失而产生的一丝忧愁,略带甜蜜的清愁。【答案】B【解析】诗中无夸张手法。10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诗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答案】诗歌第一节借露珠、镰刀、背篓、瓜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悠闲静美的农家田园秋景图。诗歌第二节借雾、乌桕叶、芦蓬、白霜、船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朦胧柔美、充满生趣的清江秋景图。诗歌第三节借草野、溪水、青石、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安详、恬静的牧女秋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