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 1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2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
2、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3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4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5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实施改
3、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 B C D6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7 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8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
4、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英国圈地运动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A B C D9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 )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A B C D10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
5、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A B C D11 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12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
6、是( ) A 经济困难 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13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一五”计划的实行 A B C D14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15
7、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表2产品单位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1952年1992年钢万吨923158135080000粮食亿吨1511163442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6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环节中,与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最为相似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17 “
8、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
9、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
10、剧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8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 “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10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
11、易的哪些情形?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 政策的危害。(10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据此简要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 主要任务。(5分)(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 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11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我国一个中国原则的理解。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2D解析: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
12、句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3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建设时期发展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活动“大跃进运动” 对矿产资源和深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4B解析:本题各选项提到的都是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的文献,A项时间1978年;C项时间1984年;D项时间1980年;B项在武昌深圳
13、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南方谈话”,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5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故应该排除;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此前从1979年中美就开始正式建交中美贸易就有了较快发展故应该排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6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
14、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7C解析: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据此C
15、项不正确,十一届三中并未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相应决定。8B解析:材料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项正确,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自然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项正确,由于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私有制不利于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一五”计划),因此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项正确,为了摆脱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粮食的困难,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项错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仍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影响。综上分析,所以选择B项。9D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16、故项错误,项正确;项正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均与民主党派进行了较好的合作;符合史实。故选择D项。10B解析: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试行承包责任制,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中央开始推广,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故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思想解放,故“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说法不正确。11B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放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本题选B项。12D解析:中国广告业于1956年消失,是由于这一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末重新出现,
17、当年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即这一阶段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随着计划经济的建立,企业等不需要寻找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故D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B项不合史实;C项不正确,三大改造完成后,政府并没有取缔广告。13B解析:本题考查时代背景。题目给出了信息:1956年。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期间,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革命委员会”是1966年。14D解析:本题从工业与农业比较,工业总量占绝对优势这一信息点,可排除AB两个时间段,根据所学建国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未能建立。从农业、轻工业、
18、重工业较为平衡这一信息点可以排除C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本题选D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经济建设稳步前行。15D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不可能在当年就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故D理解错误。16A解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等,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
19、实践。分析各选项最符合的应是A项。17D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教材相关内容有较好了解,本则材料出自教材“资料卡片”,是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评价针对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有两次,一次是建国前后的土改,土地由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转变为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土地由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以后从1956年的三大改造到现今都没有变化。C项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即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做法,本题选C项。二、非选择题19(1)变化:从揭露弊端到基本维护。(2)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明确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
20、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文艺战线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编制科学发展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 (3)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如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9年政治风波);“市场改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第三问第(1)小问从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来分析。第(2)小问可以结合改革取得成就
21、以及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状况来分析。第四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0(1)情形: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大。 危害: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4分)(2)变化:工矿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机器开采和机制产品增长明显,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任务:不断提高工矿业生产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设立,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 积极意义: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