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297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双周一练历史试题命题范围:必修二第14单元 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2、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

3、画在版上,村社被称为“书社”,是统治者了解户口和土地状况,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凭据。故答案为B项。确定征收赋税依据,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负担,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登记村社土地,不能说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3.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B. 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 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D. 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考古现

4、场出土的铁制农具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进而可以推断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所以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铁器在全国普遍使用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也看不出铁器取代青铜器的证据,所以C项错误;货币和文字的使用普遍与否与材料无关,所以D项错误。点睛:铁制农具的产生使社会生产力产生飞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使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得以确立,精耕细作成为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4.宋代士人赴京应考、官员外地履新、富人出行远路、商贾长途贩物,无不雇人运输,这种状况遍及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反映了宋朝A.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 运输经营方式拓展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

5、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雇人”运输是一种新的运输经营方式,即材料反映了宋朝运输经营方式拓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是对材料主旨的偏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宋朝运输经营方式拓展而不是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朝交通运输还不能说成比较发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运输经营方式5.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

6、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A.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 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 D. 己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答案】D【解析】A项是鸦片战争后逐渐出现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区域间的贸易;C项不选,题干不能体现而且事实上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松弛;由“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可以看出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D项。【名师点睛】由“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

7、,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可以分析出关键信息,然后进行选择即可。6.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乾隆四十年(1775)数量不超过20万石30万石A.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 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在不断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和当地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有关,当地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必须要购买粮食,故C项

8、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重大转变,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在两宋之际就已经转到江南地区,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为什么不断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经济作物种植扩大,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密切相关。7.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

9、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过于农商地位和关系的争论主要涉及“本末”的问题,故D选项正确;中国历代商业政策都是重农抑商的,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掌握和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和作用,特别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去理解该政策的不同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有“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据此即可正确

10、判断。8.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A. 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 西欧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 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A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但阶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

11、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9. 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建立,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前后两种类型“垄断”的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A.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B.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C. 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D. 促进了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A排除。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只符

12、合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故B排除。东印度公司和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故C正确。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符合东印度公司时期,垄断组织时期英国地位下降,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东印度公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10.据全球通史记载: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这一变化()A. 推动了西葡殖民方式的转变 B. 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C. 加速了欧洲封

13、建制度的解体 D. 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联为一体,西欧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B正确;A是新航路开辟影响;C是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英雄;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11.“资本主义与工业生产相当于一体的两面。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由西欧推广,经过两个世纪,今日已席卷全世界,无人能由其中脱身。”这一经济形态A. 开始于19世纪晚期的欧美各国B. 使世界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 使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统一整体D. 使人类历史进入到工业文明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指的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工业革

14、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故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西欧,故A项错误;B项错在“世界各国”,故错误;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统一整体,故C项错误。12.下表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据此可知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61187333(18511873年)503818741890175221(18701890年)351891190016352648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B. 英法两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C. 垄断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详解】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是在二十世纪

15、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英法两国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有所降低,但并非进入停滞状态,故B项错误;表格是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的作用在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显示英、美、德、法四个国家的工业增长率不同,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点睛】高度关注图表中的时间和数据变化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由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排除ABC。13.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A. 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B. 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C. 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 是在众

16、人推动下建立的【答案】C【解析】【详解】民族工业开创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官办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故B项错误;轮船招商局的招商集资方式是仿效西方,不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故 D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这种 招商集资方式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14.下列资料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1895年1913年增长货物类型中国进口17亿57亿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中国出口028亿166亿8倍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A. 工业经济水平不高但发展快B. 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C

17、.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生活消费品85%靠进口,农产品、手工业品96%用于出口,这说明中国工业经济水平不高,但是进出口都有所增长,说明中国工业发展快,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中国进口的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材料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15.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 )A. 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

18、 B. 官僚资本的壮大C. 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 D. 民营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年”,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战的需要,重工业比例有所提升,故工业结构是因为战争而调整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中的“工业布局”与表格信息无关;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D项错误,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名师点睛】数字表格类选择题试题题干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

19、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16.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职业所占比重职业所占比重注释农业01%交通运输125%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工业183%政府市政机关07%现代商业164%演员、运动

20、员03%专门事业13%杂类553%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 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B. 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 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D. 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出现工程师、科学家、律师等专门事业的人,体现了华人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增加;开始出现演员、运动员等新生职业;工业人口与现代商业人口的比例有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租界政府供职。除洋行雇员、钱庄助理等职业,大部分职业的文化要求较低,A项错误,排除;在租界政府供职的华人是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不能说明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项错误,排除;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下降,与经

21、济结构变化有关,不一定就是农业经济走向衰退,C项错误,排除;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因此选D。17. 1952年,联邦德国国会通过了企业管理法,把企业代表会体制扩展到所有企业中,规定监事会中的 1/3 席位属于劳方,董事会中不再设立劳动经理。这一法律A.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大了企业民主管理力度C. 保障了工人的根本利益 D. 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监事会中的13席位方”于劳动者参与企管理,体民主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减少对国家经济干预,故A错误;保障工人根本利益错误,故

22、C错误;法律企业民主化管理有力调工人产积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故D项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联邦德国经济措施18.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A.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C.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等人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引进外资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

23、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观点是对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否定,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也不会直接推动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的观点加深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故D项错误。19.“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迫求纯粹的社会主文,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一体制A. 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 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答案】D【解析】材料评论的体制应当是斯大林模式,该模式开创了一种不

24、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故答案为D项。战胜共产主义政策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苏联这样的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点睛:本题首先应当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这一体制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途径不同,西方国家是先发展轻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工业化。据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20.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

25、的产品”。这一措施A. 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 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 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旧体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其实是意在减少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利用市场机制而只是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1.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

26、,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A.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 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C. 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采取的措施对摆脱危机没有效果,排除D项。22.从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

27、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说明A. 我国已经开始局部实行开放政策B.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视纠“左”C. 我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模式D. 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始实行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以后,故A项错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是在1975年,故B项错误;1956年论十大关系就已经意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C项错误;“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这主要是在重工业领域,

28、这说明此时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故D项正确。23.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1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C. 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D. 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答案】A【解析】1979年,农村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错;

29、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错;2006年取消农业税,D错。【名师点睛】根据“1979年”,判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推行,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4.据统计,建国初期某年全国职工提出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革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23万多件,仅其中6万多件全年就节约和创造价值9000多万元,还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这反映了A.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和科研基础的落后B. 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C. “大跃进”运动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D. “双百”方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近代”与材料强调的“建国初期”不符,排

30、除A项;据材料可知“全国职工”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出谋献策,做出很大的贡献,故B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左”倾思想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科研人员”与“全国职工”不符,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邏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

31、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间闭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国抓住机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32、等活动,使英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控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要人物。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17之间。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据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评析。(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不同影响,并分

33、析原因。【答案】(1)价值观:以义为利,讲究诚信;以义取利,肯定利益,义利相通;以末起家,以本守之。评析:徽商吸收传统思想中“以义为上,诚信为先”的核心价值,并将之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导原则,推动了徽商的发展与壮大;“以义取利”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适应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代前期商品经济因素的注入;“以末起家,以本守之”仍然保留着农本商末的迂腐保守观念,致使商业资金不能更好地运用到商业经济活动中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不同: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群体没有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英国商人群体有力的推动社会转型。原因:英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推动了

34、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英国商人较大程度地参政,有利于英国较早地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英国商人的思想解放。【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二“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

35、农业和工业”的信息从商人群体对于本国社会转型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的信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全球存在两种相互竞争

36、的发展趋势:其一是传统强国将继续维持全球治理现状,其二是新兴挑战者试图促进全球治理发生变革。如果新兴大国基本认同目前的全球治理的制度和规范,那么出现冲突和谈判僵局的可能性较低。虽然新兴大国可能拥有潜在的全球治理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国内或国际因素的制约,此种能力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新兴大国与传统强国间的谈判会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发生变化,因而传统强国对新兴大国的回应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摘编自【美】迈尔斯凯勒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的未来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答案示例

37、一:论题:新兴大国崛起有利于全球治理。阐述: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使得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17世纪荷兰的崛起,进一步加强了世界联系;18、19世纪英国的崛起使得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自由主义的贸易规则向全球传播;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使得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向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示例二:论题:新兴大国崛起不利于全球治理。阐述: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打破奥斯曼帝国和意大利的贸易优势,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灾难;17世纪荷兰崛起挑战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秩序,加剧了重商主义战争;18、19世纪英国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列强的殖民争

38、夺;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军国主义势力膨胀,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干涉世界各国内政,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同等得分)【解析】首先,从材料“其一是传统强国将继续维持全球治理现状,其二是新兴挑战者试图促进全球治理发生变革”“新兴大国与传统强国间的谈判会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发生变化,因而传统强国对新兴大国的回应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中可以得出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论证观点即可。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秦献公元年,废

39、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葬于嚣困,其子秦孝公继位。摘编自史记秦本纪、世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献公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

40、所学知识,简析秦献公改革的作用。【答案】(1)特点: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重点是经济和人治方面;以“协调矛盾”为策略,支持地主,抑制贵族。(2)作用:承认了土地私有,打破了贵族垄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综合国力;为商鞅变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改革氛围(或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秦献公改革中社会改革、军事、经济、政治改革的措施及其起到的作用的理解,从社会发展、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概括秦献公改革的历史意义。第(2)问,依据材料“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撤离贵族聚集地;推行初租禾制,按照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实行一国两制,秦东部新区推行县制;实行军爵制,奖励军功”“重用墨家,加强军事和城防”,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比较迁移、分析概括秦献公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不同之处,从特点和改革的理论来源方面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