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233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辛亥革命教学叙事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上)辛亥旧事以远,世事沧海桑田。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随风而逝,有多少令人敬佩的英雄成为今人的笑谈。当新课程的教材因简约将真情无情过滤,对昔日的革命描述没有激情只剩下冷静客观,我不知道这样的教材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不要提什么人生的理想激励,道德情操的感染。而历史教学如果没有了情感的培养,历史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源。当我与学生一道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中去的时候,更感觉到历史教学中真的不能没有情感。阅读人教版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一课,不难发现,编者实际上也想激发情感,起始介绍的孙中山由“医人”而“医国”的故事,就深有寓意。只是不知为何,后面关于革命经过的

2、介绍,便日趋简单而平淡。如革命思想的宣传,只有“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至于怎样的大力宣传,教材虽介绍了章炳麟、邹容的故事,但是似乎依然体现不出“大力”二字。再如“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虽然有黄兴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故事,但是只是这一个故事很难将黄花岗的壮烈表现。而轻描淡写的“一系列”三字,将多少悲壮的故事无情遮掩。而这样的遮掩实际上对我们理解辛亥革命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对伟大的辛亥革命来说,如果失去了“拼将十万头颅血,势把乾坤力挽回”的豪迈,如果失去了“莫言女子非英物,

3、夜夜龙泉壁上鸣”的激情,如果失去了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悲壮,这场革命的价值是不是有所流失呢?这样的流失是不是十分的可惜呢?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窃以为,辛亥革命的教学不仅要学生记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它所体现的民主和法制,更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民主共和即使是形式上的取得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结果。如果将那些英烈们那些感天动地的奋斗事迹不能在教学中充分的展现,又怎样体现这场革命的伟大呢?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介绍,很显然有一些遗失的故事需要补充,有一些久违的感动需要重新找回。那么怎样找回呢?比如让学生了解三位宣传革命思想的思想家时,除了书中与康有为论战的章炳麟和邹容的革命军之

4、外,我会做如下的调整,以激励学生:补充章炳麟为被别人成称为“疯子”而自豪,且鼓励大家都去做革命的“疯子”的故事;介绍邹容的革命军是当时畅销的书籍并引发的苏报案,并和学生打赌你现在读一读革命军保证你的血压会升高,以激发他们对革命军的了解欲望;而对陈天华的介绍更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名字,不但猛回头警世钟这两部著作中那些琅琅上口令人感动的文字要让学生欣赏,单是东京大森湾英雄蹈海的故事也必须让学生知晓。但是当我介绍陈天华,在1905年12月,为抗议日本政府取缔留学生规则,激励中国学生“共讲爱国”,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尽时,教室里的一片议论之声。我知道我的学生因为年代的隔阂,已经难

5、以理解陈天华的行为,自然更不会为他的行为而感动。我的教学目的并没有达到,于是我将话锋一转,适时再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青年周恩来赴日留学之时,曾经做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诗,而其中的“难酬蹈海亦英雄”一句既表达了对陈天华的行为的敬佩,也有追随陈天华的足迹以自勉之意。其二是陈天华牺牲之后,灵柩运回故乡长沙安葬,整个长沙城万人空巷,岳麓湘水含悲送英魂。这两个故事,让有些喧闹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从同学的眼神之中,我明白了即使他们对陈天华的行为还有些疑惑,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理解和敬重,而这正是辛亥革命教学的灵魂所在。而做了这些后,我想学生对教材中那简约而

6、冷漠的“大力宣传”应该有了直观的理解。 而介绍到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的武装起义,也不应该用“一系列”三个冷冰冰的字将辛亥志士的奋斗一笔带过,黄花岗起义除了介绍黄兴之外,林觉民、喻培伦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秋瑾、徐锡麟最好也不能缺席,甚至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进京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也透露着一股豪气。尽管初中的教学有可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回忆的方法将这些故事与学生共享,但是“一笔带过”是说不通的。学生情况不同,采用的方式有异,但是对一系列起义还是应该介绍的齐全一些。否则,不仅是有愧于先烈英魂,同时也无助于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因为很难想象,没有各地武装起义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没有革命党人屡败屡

7、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清政府会在武昌首义之后迅速瓦解。况且没有这样的教学铺垫,学生也难以理解何以武昌起义的士登高一呼,南方各省应者云集。这里面虽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是辛亥志士们的鲜血还是唤醒了一些沉睡的国人,还是让人们感受到了对哪个腐朽政府的由衷的绝望。而这样的绝望不仅体现于革命者奋不顾身的勇敢,还取决于革命者那种飞蛾扑火般的决绝,也体现于清政府内部官僚的对这个政府的由衷的失望。正是这些力量的聚集,才造成了一个王朝的必然垮台。而这其中,真正激励人们前行的,不正是那些虽败尤荣、愈挫愈奋的一系列起义吗?当我们让学生记住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时,我们是否还应该让学生体验感受到这场

8、革命的伟大,而能够体现这场革命的伟大除了两千年帝制被推翻的丰功伟绩之外,这场革命中那些流血牺牲不也正是伟大的体现吗?没有这些流血牺牲,没有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风流倜傥,辛亥革命的伟大是难以完全体现的。而让学生体现这样的伟大,情感的激发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崇高、伟大已经缺失殆尽的年代,在我们与学生一起回顾这段历史之时,更应该让将哪个时代的情感打捞回来,而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任务。(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任务的加入使我的教学时间显的尤其紧张,我常常不能按照课时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对辛亥革命这一课来说,加入如此多的内容时间不够肯定是必然的,而况且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的需要解决,那就是理智。

9、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仅有故事是不够的,思维能力乃至批判能力的培养都是必要,这些问题我将在下一部分分别陈述。而将这两个任务在一节课完成,则时间不够是肯定,我为此常常苦恼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照顾课程的圆满而将责任放弃,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怎样寻求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是我目前所要做的,我将为此而努力。)辛亥革命教学叙事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下)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除了丰富的革命传奇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理解那个时代的悲壮,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对英雄的应有的尊敬与仰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理解辛亥革命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理解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

10、,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这些问题与教学的情感无关,大体可以归于学生理智的发展。按以往的教学体例,辛亥革命中需要学生理解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狭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并引发连锁反应?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什么会落到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的手中?如何认识评价这场革命?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辛亥革命,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但若将这些问题讨论清楚并使学生的情感同时得到陶冶,任何师生都明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多么大的教学容量,几无可能,

11、只能取舍。而其中任何的取舍都会对辛亥革命的教学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也许在专家的眼中,这样的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或许这样的照顾知识体系就是错的。不照顾知识体系的教学将是会使学生学到什么样的知识,这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作为一线的老师也真希望能有一个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但是很遗憾,无论是新课标的实施,还是未来的考试,都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若不信,你去看,新课标中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只有一句话:“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哪些内容可以归于简述范围之中,那些可以体现历史意义,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的表述。根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论述各异,而关于辛亥革命

12、的叙述也并没有删掉多少知识点,旧教材中的基本框架并没有舍弃。许多原来一目甚至一节课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压缩成一句话或几句话在新课程中仍体现出来。比如说,人教版新教材中“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这几句话是旧版教材中半节课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展开不展开?不展开,一系列起义有什么用处,黄花岗起义如何最为悲壮?这些问题难道只要求学生去识记几个枯燥的历史名词。这样的历史教学无异于对学生的一种折磨;展开,时间能够吗?课标要求展开吗?将来的考试考察吗?问谁去?课标、考试要求都没有明确的回答。从新课标的中那句大而无当的话中也看不出那些必须删除,那些应该必

13、须突出。没有知识点依附的课标让教师们在选择时失去了依靠。这样的新课程只能使老师的教学陷入迷茫。以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叙述过独自走路的迷茫,这样的迷茫相信不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而更多的是广大教师的心声。到如今,新课程实施已经很长了,未来的测量如何进行?高考如何改革?新课程下的高考如何进行,都尚不十分明朗。而这些恰恰是老师们所关心的方向,因为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高考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社会形成的惯性依然会左右人们的思维。只要高考制度还是社会学校衡量教师教学的主要标准,教师就必须关心这个关系到师生共同命运的高考。而新课程下的高考如何考试,目前尚在研究之中,新课程已经实施,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尚不十分明

14、确。这样的新课程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哪算哪,并非老师们不知道努力前行,但只是不知道前行的方向。在形势尚不明了的情况下,求全也许是教师们唯一的选择。但是为求全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未来的“全”究竟是什么,于是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走,而过去的经验往往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因为现在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过去教学中三节课甚至四五节课完成的任务。这样教材也只能将过去已经阐述清楚的问题一笔带过,而如此阐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比如清末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两个问题,人教版的教材是这样论述的: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

15、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如果学生没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相关的知识储备,对这个结论就很难理解。怎样的新政?如何预备立宪?为何是幌子?改革又怎样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条件?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育就难以达到目的。再如,辛亥革命前宣传革命的中心是中国的上海和日本的东京。中国的上海或许可以理解,何以日本的东京也是革命的宣传中心,且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发源地,这就需要费些口舌才能解释清楚。那些宣传革命的思想家只有几个名字,是不是只是记住这几个名字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不是那么如何分析,分析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去做判断。可能专家们以为上面所列的问题根本

16、就不用去分析,但是那些问题需要分析那些问题不需要分析课标并没有明示,而根据课标所编写的教材中所列的知识点又是如此之多而简略,学生根本就难以理解。也可能专家以为学生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才写得如此简略。教材中类似的很多问题的简略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不仅如此,包括新课标的编撰体例及教学要求,(如将密切联系的历史人为割裂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部分,专题模块教学等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学生初中已经掌握通史相关知识基础之上。而实际上,这真是对中学教育现状的极端无知,是专家的一种臆测。因为只有一线的老师知道,我们的初中教育历史教学的地位是怎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在目前应试教育仍牢牢

17、占据中学课堂教育仍在受到各类升学考试制约的情况下,初中历史教育往往和音体美等学科一样被归于小学科或者“副科”而备受轻视。而将历史作为“副科”对待可不仅仅是中学的管理者们,许多家长甚至教师也是如此看待。许多省份为减轻孩子的负担,历史地理等学科不列入中考,笔者不明白何以一减轻学生负担就会特别地关注历史地理这些学科?难道这些学科的知识真的与所谓的科学知识相比就只能归于二类知识?如果知识也分高低等级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我真不知这样的“共识”下的教育还能有什么前途?而悲哀的是这样的共识依然如同病菌一样感染着受教育的学生。功利主义教育下的学生自然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和考试无关,与自己的前途没

18、有多少关联的科目也就没有必要去花费精力。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恐怕不占少数,他们即使保持一些兴趣爱好,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环境下有时也不得不屈服。这当然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实际上即使在教育工作者之中,能够真正将教育理解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的老师又有几何?遑论受教育的学生?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可以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时刻挂在嘴边,而真正操作依然是不考试的科目为考试的科目让路,副科为主科让路,这些依然是中学教育中可做不可说的“潜规则”。这样的情况下,指望初中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教材内容并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雄厚的基础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教材的编撰都不曾顾及到这种悲哀的现实,凭着一种理

19、想去编撰高中教材和新教材,在难以跨越高考这道门槛的情况下,在高考的要求尚不能明确的情况下,所有的压力都落到了身体力行的中学广大师生身上,而他们尚不知前方是什么!但路还得走下去,作为历史教师,课还得一节节地上。在迷茫之中,尚有底线可以坚持,那就是回到历史教学的原点。抛开目前尚不明了的高考要求,我想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让学生有一点点感动,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让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有一点点理解,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点点发展。有了这三个“一”,不管有没有考试,不管课标如何变化,不管高考是什么,都不会辱没历史教学。因为对历史,我们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点点感动,一点点思索,对学生如此,对老师如此,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的教学底线。至于本文开始所列需要分析的问题,尽力而为吧。在新课程中,历史学科据说变化是脱胎换骨,比任何一个学科都大。只是我不知这样的变化对于历史教育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的历史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