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163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9601368年) |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

2、,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上贸易比较发达。(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理学兴起,并对文艺产生影响;宋词的繁荣,元曲兴盛;风俗画盛行。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2.北宋加强

3、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3.宋代科举制因当时“重文轻武”录取人数显著增多,其变化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削夺地方权力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统统收归

4、中央,又派文臣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分权制衡”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枢密院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州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

5、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2)评价积极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弊端地方权力太弱,在对外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注重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而后者注重具体的事务,由不同的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情。宋朝

6、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重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科举制的完善(1)措施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大大增加录取名额。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2)作用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7、,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二、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中书省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御史台御史台掌管监察。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宣政院等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诉讼等2.行省制度(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

8、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2)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元朝的行政区划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

9、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素养提升素养热词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宋至元,君主专制下的中枢机构不断革新,相权逐步削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强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历史解释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形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

10、,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家国情怀从宋元政治统治的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爱国情怀。主题一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一)时空观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史料分封制 郡县制行省制探究该组示意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提示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史料实证宋代和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

11、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探究(1)史料一中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2)史料二反映元代行省与中央政府是什么关系?有何意义?提示(1)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

12、,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2)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意义:便于中央集权。|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

13、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对应训练(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

14、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故选D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项;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项;据题干中“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可知诸侯国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项。主题二 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一)史料实证宋代文官政治史料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唐朝登科总数为6 603人,两宋达到45 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

15、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提示官员选拔的程序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数量多;官员考核和管理严格、公正;宗室、外戚、宦官等非理性的政治因素受到抑制;士大夫集团与皇权形成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历史解释|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表现及

16、评价(1)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文官政治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

17、,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二)家国情怀文官政治对道德伦理观的影响1由于国家对文人的重视,士人的道德伦理观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和“忠君”的意识逐渐成为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2“修齐治平”成为文人入仕的终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终将这种强

18、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王安石则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无疑是这种国策和文官政治长远影响的结果,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A组|1(2019年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由材料“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

19、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排除D项。2(2018年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材料中从北

20、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3(2016年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由“偶有误失

21、,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故正确答案为A项。4(2018年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选A由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

22、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5(2017年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

23、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析:选D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官员,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B组|1(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摸底)在宋朝,诏书的起草,原则上都需经宰相所辖的中书舍人之手,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得以成为朝廷的正式政令。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法律效力。材料表明()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初皇权基本被相权架空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解析:选

24、C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诏令的起草必须经过“中书舍人之手”,并且“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法律效力”说明皇帝的政治活动要受到宰相的制约,即官僚政治的传统会影响君主的行为,故选C项;题干仅是述及皇帝的政治活动要受到宰相的制约,并没有提及二者之间有尖锐的矛盾存在,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皇帝的政治活动受到制约,但其结果如何,在题干中没有被提及,不能推断为皇权被相权架空,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相权被大大分割,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宋代的皇权受到极大地削弱,排除D项。2(2019届山西太原二模)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

25、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 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宋太宗选拔将领的标准是“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到宋真宗时期,则进一步演化为“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这充分说明在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统治者严格控制其军权,故选C项;根据宋真宗时期“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说明其以理学控制武将的目的在于严格控制其军权,而不是治军突出理学思想,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宋朝统治者控制军权,而不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6、,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铲除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3(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B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地位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解析:选B通过表格中唐朝和宋朝“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的比较,可知在宋朝时期,入学资格比较低,在此情况之下,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

27、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故选B项;表格反映出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但不能就此推出知识分子成了政府主要的参政力量,排除A项;在春秋时期,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就被打破,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在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述及理学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4(2020届湖北黄冈高三质量检测)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超过了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A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B总结吸取

28、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C说明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D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解析:选A元朝基于现实治理的需要,地方权力有所增加,这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背景,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异性,而非吸取教训,排除B项;行省隶属于中央,代表的是中央的利益,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困扰一直存在,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排除D项。5(2019届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解析:选B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项。-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