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048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发布》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机密启用前2020年高一年级10月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理性支撑下“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为契机,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一种欲革新社会而不能、欲超越自我而不得的呐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大充实了他们的忧患情愫,当它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从不同角度喷发出来,从而构成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建安文人在动乱的时代潮流中,有着沉重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人生。建立功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的理想行动中。如

3、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出现和对统一中原事业的开拓,带给诗人们以某种希望和鼓励。而曹操对功业的追求,同样激励着当时建安文人的人生意气以及实现理想的壮志。于是,“人生忽如寄”的焦虑便化作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建安文人不但亲临战场,而且当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时,内心的愤慨和悲怆便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即使是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不停笔,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悲悯民生疾苦,要求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如曹操的萵里行苦寒行,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送应氏等。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的。建安诗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

4、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等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他们有“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的哀叹,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曹植赠徐干的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仍努力追求,也有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壮志。虽然建安文人在诗歌中对人生的哀叹.对超越生命的感叹等忧患意识表现不完全一致,但他们“慨慷以气”

5、“怊怅切情”的共同风格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都对后世有启迪作用。建安文人在诗歌中的“忧”表现了其“以天下为已任”的理想。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却在诗歌的王国里得到了充分诠释。诗人们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世界、反映生活的主观性、能动性,通过自身人格展示更高的生活理解,倡导一种人生追求,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富有个性特征的生活感受,突破了将文学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的“诗教”樊篱,从而达到“文学的自觉”。(摘编自朱立华、周坤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及人格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安文人哀叹人生苦短、无法超越生命,是由于他们身世悲惨、理想

6、无法实现。B.在动乱的时代,建安文人不仅有建立功业之志,还常常通过诗歌创作抒发雄心壮志。C.建安文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展示真我,突破了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诗教”内容。D.曹操的经历和成就激励着建安文人,给追求建立功业的建安文人带来了希望和鼓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整体呈“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中心观点,中间部分分述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最后总结指出建安文人“文学的自觉”。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观点,材料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引用了大量建安文人的诗歌,具体直观地展现了建安文人的心态,也增加了作品的

7、说服力。D.文章第四段引用徐干的室思诗中“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两句,体现了建安文人对于生命苦短的感慨和焦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使是在行军打仗期间,建安文人也依然会通过诗歌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来表现对民生疾苦的悲悯。B.战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的灾难激起了建安文人的创作激情,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C.建安文人在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的激发下,发愤创作,充分印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说法。D.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在内容上积极向上,抒情慷慨激昂,但是依然体现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8、成46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

9、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

10、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彩、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

11、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

12、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

13、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

14、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困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

15、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

16、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6.读完以上材料,你怎么评价中国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的土地艾青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河岸上春

17、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高亢的歌唱。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18、,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运用第二人称,通过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故,增强了抒情效果。8.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6分)9.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候。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

19、教授。居摄二年,与龚胜、龚舍、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幕,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共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敌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

20、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B.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C.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D.

21、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这里指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分。B.“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C.“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D.“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学识渊博的儒生,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博士”。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2、)A.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B.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恒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C.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拒绝了。D.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5分)(2)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送魏二王昌龄

23、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1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是(3分)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抽”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

24、有异曲同工之妙。15.有人说“此诗虚实结合,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虚实结合是如何体现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将明月比作贤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贤才来归意愿的诗句是: ,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己生活多艰和国家多难的句子是: ,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热议。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

25、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的 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 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

26、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日新月异 心领神会 前所未有 浑然天成B.日新月异 心照不宣 闻所未闻 浑然一体C.日增月益 心照不宣 前所未有 浑然一体D.日增月益 心领神会 闻所未闻 浑然天成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已之欢B.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C.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D

27、.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B.“宋公荔枝”尚有老树一株,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果,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C.郭沫若先生有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把杜市其人其诗基本上概括了。D.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方俗谓作“辣子”,你只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28、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其根源就在于 。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 ,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 。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

29、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21.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5个字。(5分)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

30、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有学生家长质疑: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是一种投入的状态,是心与心坦诚的面对,是发自肺腑的交流,是一种智慧式的领悟。文字可“读”,自然可“读”,人物可“读”;雪莱读“云雀”,陶渊明“读”园田,霍金“读”宇宙,鲁迅“读”人性“读”使心灵饱满充盈,使思想提升飞跃,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