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764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优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系列四)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思路】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为指导,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典型材料,创设情境,采用“讲授、提问、点拨、讨论、演示”等多种方法,通过“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迁移拓展 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一、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通过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世界观上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今后的学习和

2、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2本框题分析论证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本课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本

3、节课我将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

4、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依据:懂得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的关键,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动观,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由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依据: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和下一课的逻辑起点,因此成为本课的重点。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神七问天”,印尼海啸等事例来完成。2教学难点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依据:学生容易把握形象

5、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就难以理解,所以把它作为难点。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赫拉克里特和克拉底鲁的观点以及导入自编话剧等来突破。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依据: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但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又可以利用规律不好理解,因此成为本课的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规律和不按规律办事的事例等来突破。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

6、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模拟法庭学生甲向学生乙借钱并立字据。一日,乙向甲要钱,甲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乙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法庭,法官问甲: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甲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法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乙,为什么要打人?乙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法官只好不了了之。同学们,甲该不该还钱?你们怎样断这个案子?教师

7、点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甲的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他又是肯定要还钱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当我们学完这一节课后,你就明白怎样断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演,既创设问题情景又激发学生求知欲。(二)共同探讨: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探究活动1】运动的含义(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自然界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运动 思维运动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中概括出运动的含义:哲学

8、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教师进一步引导:运动是绝对的,但仅仅承认运动还是不够的。图片中到底是什么在运动,,也就是运动的载体或者承担者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研究“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探究活动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多媒体展示: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刻舟求剑图片。(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惠能和尚认为运动的载体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惠能和尚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五种运动形式。总结:不同的运动形式,其载体各不相同,

9、但都以物质为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惠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样的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教师进一步引导:也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

10、宫在北京就是如此。同学们,这句话错在哪?【探究活动3】静止的含义(1)展示图片:北京故宫,西安大雁塔,航天员在“神七”舱内图片。(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如何理解航天员又处于运动之中?相对于“神七”载人飞船而言,航天员处于什么状态? 北京故宫 西安大雁塔 “神七”舱内航天员 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讨论释疑,教师总结: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它们相对于太空来说是运动的。航天员之所以又处于运动之中,是因为他们跟随“神七”环绕地球在运动,身体各个器官在运动,他们的思维也在运动。相对于“神七”载人飞船而言,航天员处于静止状态。教师还

11、可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飞行中手抓德军发射的子弹的奇闻帮助学生理解相对静止。通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由此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断案?”学生甲犯了什么错误? 你能用我们刚才学的

12、理论说明吗?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学生甲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探究活动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多媒体展示两观点: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两位哲学家的观点谁对谁错?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赫拉克里特既承认绝对运动又承认相对静止,克拉底鲁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

13、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增加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加深学生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事物的运动有无规律可循?共同探讨:2运动是有规律的【探究活动1】规律的含义(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图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符合规律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事物的运动有无规律可循?以上列举的是规律吗?由学生分析并归纳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运动

14、是有规律的。教师结合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将规律与现象区分开。教师进一步引导: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必然具有客观性。【探究活动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多媒体播放视频“神七问天”;印尼大海啸。(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哲学上看,科技工作者为什么能把“神七”准确送上预定轨道?人们克服地球引力,把飞船准确送上太空,是否说明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印尼大海啸的发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神七”之所以能成功发射和回收,翟志刚还首次出舱漫步太空,主要是因为“神七”的运动符合其它宇宙天体运行规律。

15、印尼大海啸的发生,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肆无忌惮的开发和索取的行为结果。通过正反材料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按规律办事。引导学生列举现实中人们按规律办事的事例,如: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等。列举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拔苗助长、沙尘暴、洪水泛滥等。教师进一步引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否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探究活动3】人能认识、利用规律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播放的视频,并思考:历史上有“草船借箭”、 “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而

16、今人们能克服地球引力,成功发射“神七”;孩童发现海滩冒水泡预见海啸要爆发,警示沙滩上的人迅速转移获救。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同时帮助学生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设计意图: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对比讲解,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概

17、念,即运动、静止、规律;一个原理,即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三对关系,即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人与规律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知识结构: (四)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重难点知识设计以下练习题: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

18、运动2、思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像的。”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3-4题:3、“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4、“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19、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五)布置作业1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并合作探究取得成就的唯物论依据。设计意图:巩固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同时学生在查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及合作精神都会得到锻炼和培养。五、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控制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 “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平等、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