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十一 社会科学类阅读专题(测试时间:150分钟)(一)“四君子”与“四小人”战国时期的风诡云谲之中,士争雄、国争霸的社会场景在历史上留下的画卷之繁复、之错综、之精彩、之生动,的确是罕见的。而提及战国,自然要提及名噪一时的乱世枭雄“四君子”: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他们广养门客,苦心经营,倡合纵,拒强秦,确是做了不少事情,或亦不愧“君子”之称。但是,较之隐没在这“四君子”之后的“四小人”冯谖、毛遂、侯生、朱英,则“四君子”的名望与声威就过于显赫了些。据战国策等典籍载,冯谖初投田文时并未受到重视,被冷落在“传舍”,他之所以未被赶走,恐怕只是因为孟尝君不愿损
2、害自己那“好客”之英名。之后,冯每提一点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便会引来田文的不快;而当冯在薛地烧券书“市义”,使田文小小地受了点暂时的损失时,后者更是勃然大怒,连忙派人将冯找回来:由此可见,孟尝君既乏见识,更少涵养,他之所以失位后能复位,祸乱中能全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靠了冯的相助。再像平原君的杰作与楚合纵而解邯郸之围,借重的也是自荐的毛遂。临行前,赵胜不仅对处其门下三年之久的毛遂一无所知,还臆断毛“无所用”;殊不料,毛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促成了楚赵的结盟,歃血堂下。没有毛,此行或难有此功,至于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无忌,尽管为后世传为美谈,但他的窃符之计,夺兵之招却均出自大梁夷门的监者
3、侯嬴。若仅就窃符救赵一节而言,无忌不过是个无所顾忌的村夫莽汉而已。要不是得到过他的一点“感情投资”的侯生全身心报恩。那么“君子”之名是断然落不到信陵君头上去的。同样的。春申君黄歇的门下观津人朱英,也为这位楚相出过不少颇有远见的主意。比如,在“魏旦暮亡”的形势下,他建议黄歇重新部署国家的防卫系统,“去陈徙寿春”就是一着高棋。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春申君以“已有身(孕)”之妻进于楚王(考烈王)而该妾被立为王后之日,朱英便敏锐地预见了春申君的“毋望之祸”,多次提醒黄歇提防“毋望之人”李团(该妾之兄),但黄歇不以为意,以致受挫。由此看来,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这应当不是牵强之说。事实上“四君子”之成
4、为“君子”,主要是靠了天生的门第、财富和权势,以及一点点“投资意识”;而“四小人”得以名垂青史,则完全是靠其自身的胼手胝足,殚精竭虑,历死地,处险境。每每把命攥在手心,把“运”系于口舌,靠大智、大勇的拼搏,所以,在看了“四君子”们的脸面之后,还要再看一看他们的身边、身后的。1.以下不是作者认为战国“四君子”能成为乱世枭雄的原因的一项是( )A“四君子”倡导合纵,共拒强秦。B“四君子”广揽人才,为这些“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环境。C“四君子”确实做了许多“益国利君”之事。D. “四君子”仗恃先天的权财和众多的门客,成就了美名。2.“四小人”青史留名,靠的是什么? 下列分析正确的项是( )A靠的是他
5、们的三寸不烂之舌。 B靠的是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念。C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大智大勇的拼搏。 D靠的是他们不甘埋没于众生的自信。3.作者在该文中指山:“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下列不是该结论的根据的一项是( )A靠冯谖的帮助使孟尝君得以复位,在祸乱中全身。B靠毛遂帮助,促成楚赵结盟,解邯郸之围。C靠侯嬴的帮助,信陵君得以窃符救赵。D靠朱英的帮助,春申君得以避免“毋望之祸”。4.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君子”虽然“倡合纵,拒强秦,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有见识浅薄的缺陷。B作者认为,没有“四小人”就没有“四君子”,“四小人”当与“四君子”齐名。 C. “四小人”大智大勇,他们
6、留下的精彩、生动的故事,是历史罕见的。D在看到“四君子”声名显赫的同时,还应看到比他们声名更显赫的“四小人”。(二)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在近十余年里,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以及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而在这一进程中,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煞了,甚至调和了
7、。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曾经盛行一时的审美观和它从属于的价值观、历史观被毅然决然地否定、扬弃后,中国人的审美空间与艺术家的思想空间亟待填补,从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明形态中还一时难以提取与刚刚被否定、扬弃的一切都绝然不同的东西,推倒重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实用、最快捷的手段是拿来主义,而这又和对外开放的大气候相一致。一扇陡然敞开的大门,不可能保证陡然进入的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是不可能细嚼慢咽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既不是一个狭小局促的盒子,也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既需要充实,也需要秩序,需要艺术精神空间的建构。我们不否定十余年来,艺术家、理论家在艺
8、术精神空间建构上的努力,但这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到如今,除了画册越来越精美外,我们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可以说进展缓慢,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背景,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清理与分析。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既应该撰写自己的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也应该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说、检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创作总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艺术内涵上,强调浪漫主义;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这样既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但是,中国人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9、,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然而,对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是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 国门甫启,西风正劲,中国艺术陡然发现,世界竟如此斑斓,我们离世界竟如此遥远。新鲜感不久即兑换成了失落感。失落而思奋起,或走向沉思,或走向烦躁。遗憾的是,沉思者难得一见,烦躁者比比皆是。烦躁的艺术家、批评家一同扑向门外刚刚展露的那个世界,你摘一捧,我拾一堆,东南西北,满载而归,刚刚放下,又扑回去。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摘拾时还有些清醒,摘拾完便有些眼花缭乱,心绪不宁,手足无措了。个中有少数明智者,蓦然回首,顿
10、时醒悟,开始拾掇,但又觉得头绪繁杂,理不胜理了。中国艺术要发展,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的清理、检讨。否则中国美术史上的这一特殊之页将是没有句读的一页。 1、第二段最后一句中的“这种状况”指的是什么?请选出概括最全面的一项( )A有意无意地隐盖、消弥、甚至颠倒西方艺术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 B对西方艺术流派间的关系及西方艺术的特点的错误行为或错误认识。C有意无意地忽略、抹煞、甚至调和西方艺术流派的虚实和优劣。D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2、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
11、一项是( )A“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比喻否定了过去的审美观后,亟待填补审美空间与思想空间的中国人。B“西风正劲”指的是西方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及艺术思潮蜂拥而至。C“眼花缭乱” 指的是摘拾回来的西方艺术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D“没有句读的一页”比喻国内美术事业发展中的这个阶段的杂乱无章。3、文中谈到,当国门打开之后,我们陡然发现,世界竟如此斑斓,我们却良莠不齐。这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艺术家面对西方斑斓的艺术世界,产生了焦躁心态。B中国人、中国艺术家的审美精神空间出现了一时的空洞。 C中国艺术家在表现艺术内涵时,所具有的风格、形式以及采用
12、的手段、材料相对贫乏。 D西方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思潮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隐盖了、消弥了、颠倒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B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发展,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进行清理、检讨。C作者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既丰富了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D作者批判了当前对西方艺术思潮囫囵吞枣的做法,强调艺术的借鉴要去粗取精、洋为中用。 (三)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
13、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
14、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
15、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
16、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1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2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D独特语
17、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3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
18、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四)粗犷与细腻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
19、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象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像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
20、,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恋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
21、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惟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辨证的
22、,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节选自秦牧艺海拾贝)1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草虫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2作者从齐白石意笔和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答案不妥当的
23、一项是( )A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B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概括必须粗放,刻画必须细腻。C只有概括粗放,刻画细腻,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D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3齐白石那些没有画完的画,给作者的启示是 什么?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A常人认为泼墨意笔容易画,精细的工笔难画,其实意笔比工笔难画。B在齐白石的心中,精细的工笔易画,泼墨的意笔难画。C齐白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画泼墨植物图。 D简要概括往往比精雕细刻更难。4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不
24、妥当?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惟一条件。(五)“韦编三绝”正读“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
25、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
26、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1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2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
27、“韦”被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 和“青丝编”。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是错误的。D“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D简书的竹简是横
28、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六)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
29、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
30、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在中国长
31、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
32、俗文化的互动互制。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2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3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
33、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
34、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七)“东突”历史与现实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
35、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
36、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于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承袭至今。“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爱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2001年,“
37、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风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C“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2下列对“东突
38、”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指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
39、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D“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鞑靼人和突厥人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的民族。B在历史上突厥人曾建立过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山脉之间地域辽阔的“突厥帝国”。C30年代初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是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 D只要“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两种思潮和“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依然存在,新疆民族分裂
40、势力是不会根除的。(八)“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
41、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
42、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
43、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C据现代科学研
44、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反映了河北平原远古时期先民战
45、胜自然灾害的景象。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有广泛的分布。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为事实依据诞生了“女娲补天”这个美丽神话。多年以后,以去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为事实依据,也一定会产生一个美丽神话。B专家根据河北平原大量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推断此地域曾发生陨石雨撞击事件,可见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陨石雨撞击留下的典型的特殊地貌现象。C在山西北部的山区和渤海
46、湾南部的地层中应该能找到陨石雨撞击遗迹。D随着人们更多获取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沉积物等方面留下的信息,“女娲补天”神话所依据的史前事件将来有可能被人们弄得更清楚。(九)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 , 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
47、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48、。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
49、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飞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2.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
50、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D.仁爱之心大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3、本文看,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
51、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4、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十)门神俱乐部殷 罗 毕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问东北
52、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挑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有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闻着难受的气味,那么鬼也一定同样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
53、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
54、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
55、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胶、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现在到周围各户人家的门上去看看,于是看到了我们当下众多门神;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熊猫、小熊猫、大头娃娃事实上他们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1下列关于“门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挑水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挑符。B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了宋代才终于定型不变了。C在欢
56、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D、从秦琼、尉迟恭、钟馗、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他们都是杀人如麻的武将。2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中“很实在的一面”指古人选择桃木为仙木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因为挑水气味辛恶能辟邪。B“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是对我们祖先的 赞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节俭的影子。C“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意思是中国的神 灵的活动和凡人百姓混杂在一起,神灵的故事都发生
57、在我们身边。D“事实上他们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的“相同的功能”指门神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和强大的暗示力,满足人们的祈福愿望。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老的山海经典术尽管较为严肃,却为我们描绘了神仙鬼怪的世界,可以称得上是亦庄亦谐。B桃木被选为辟邪震鬼之物,是因为在山海经典术这些古老的杂书中都记载了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C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D有皇上的御旨,再加上名画师吴道子的妙笔,秦琼、尉迟恭两位大英雄便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神话中的神灵的
58、活动与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人和神难以分清。而西方的神话,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具有的是一个纵向垂直的等级结构,神灵们各自掌管着人间的一个部门,但又并不与人生活在一起。B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小熊猫、大头娃娃等只是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走进门神队伍的。C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并不存在的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D从神荼、郁垒到大小熊猫、大头娃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十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柯耳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有一种感知层次上的数觉才能: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少
59、一个东西,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据动物学家观测,有几种昆虫和鸟也有这种“数觉”。但实验表明,不管是动物还是人,数觉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那么是什么使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呢?丹齐克认为,经历了一连串漫长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助,这技巧就是计数。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的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用什么来计数呢?依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数学语言的结构,几乎是普遍一致的。无论什么地方,人的十根手指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我们的十根手指毫无疑义地影响了我们数
60、制基底的“选择”。除了十进制外,还有其他两种相当的基底,它们的特征相当地表明了我们计数方法的拟人化性质,这就是五进制和二十进制。五进制起源于惯用一只手计数的民族,二十进制则起源于计数时手指脚趾并用的原始部族。然而,从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看,十进制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让一群专家来选择基底的话。实用家可能坚持要用有最多因数的数,如十二,大博物学家毕封就曾经提议举世公用十二进制。数学家则坚持要用质数,例如七或十一之类作基底,如数学家拉格朗日宣利:用质数作基底有绝大好处!可是,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改变数制的基底,即便可行,也是极不受欢迎的。计数这一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起源于人类自
61、身。设想要是人类没有屈伸自如的手指,而只有两只“不分关节”的秃拳,那么我们采用什么进制呢?1对“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这句话中“前者”与“后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指的是感知层次上的数觉才能,“后者”指的是计数的能力B“前者”指的是感知层次上的数觉才能,“后者”指的是统一的抽象的数的概念C“前者”指的是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后者”指的是统一的抽象的数的概念。D“前者”指的是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后者”指的是计数的能力。2“人的十根手指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文中的含义是( )A人类用双手改造了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人的十根手指功不
62、可灭。B人的双手是古人用来计数的工具,可以说人的双手就是万物的尺度。C原始部族的人们大多用十根手指计数,从而选用十进制作为数制基底。D人类用十根手指计数的历史十分悠久,延续到现在仍然没有消失。3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数觉”就是对数的感觉,它和听觉、味觉等一样,都是一种感知层次上的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计数”是一种抽象能力,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特殊环境所学会的一种技巧,它是数学发展的前提。C计数方法的拟人化性质是人类运用模拟人类计数方式的采用五或二十进制的工具来帮助计数的特性。D“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意思是人是万物的主宰,他们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因为人具有计数这一特殊的本
63、领。4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数学观”是一种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以科学实用方便为原则的数学观念。B从文化史观点看,改变数制基底由于不符合人们用十指计数的习惯而不被大多数人接受。C人类如果没有了双手,就不会采用十进制作为数制基底,也就失去了计数的能力。 D现代数学观对传统的十进制持反对态度,主张采用最先进的七、十一或十二进制。(十二)建筑的情态(节选)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
64、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思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恋,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
65、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
66、懂造园。1下列对第一段中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B为了说明这些诗歌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使人触景生情。C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都是建筑形象。D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C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
67、苏轼的诗形象生动,有美感,没有诗情画意的素养, 是无法理解的。B庭中有奇树描写了恋人在庭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庭院空间很有情趣,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C“更深月色半人家”,“半人家”指庭院一半被月光笼罩,一半被树阴遮住了。D第二段中引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美。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是说明小院和诗一样,都会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想像。B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会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C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
68、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淀有密切关系。(十三)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
69、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
70、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能够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的教育。B培养一大批人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教育。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的教育。D能使学生既可以在一个主要领域学习又可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教育。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
71、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B许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C许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它们的巨大作用在当时是无法预见的。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
72、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如果一味要求大学的教育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那么这种做法恰恰抛弃了教育最重要的东西。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反而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十四)汉藏文化同源汉藏同源首先是血缘上的同源。前几年据医学界对藏族进行的白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藏民族属中国北方人群的一部分,起源于华北地区;这为藏民族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信息的依据。而免疫遗传学白细胞抗原研究,是当今世界最权威的人类血缘关系监测手段。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的一批科学家通过对中国22个省市
73、的汉族人群以及云南、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人群的男性Y染色体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族人群和藏族人群具有相同的特异性Y染色体类型,这再次为汉藏民族属于同一起源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从考古学的角度讲,中原地区至少在8000年以前就向中亚、西亚和北欧传播了彩陶制陶术和象形文字。考古表明,西藏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西藏新石器文化源于北方草原,而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源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西藏新石器文化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又存在大量中原仰韶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考古文化的重要因素。拉萨曲贡遗址与齐象文化存在某种联系。从考古学上讲,西藏基本是属于中国考古文化的范围,从西藏以西的克什米尔兹霍门新石器时
74、代遗址中发现的半地穴房屋有和长方形双孔石刀,有明显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因素。克什米尔扎霍姆遗址,有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强烈影响的因素。以及不久前在印度北部山区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的中国龙的岩画,都可看出这种文化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甲民族和乙民族在语言和其他文化方面的相近、相似、相同点是甲乙两个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有着不同寻常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羌族史的作者说:语言是标志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着亲属关系的语族,在历史上的联系必然是紧密的。藏族是古羌人的后代,羌语就是古藏语。在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古调中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羌语,和藏语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在发音变化
75、较大,失去入声韵的汉语北方方言中不太明显,但在保持古音入声韵的南方方言,特别是闽、粤语中特别明显。1. 说明汉藏在“血缘上同源”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是根据前几年医学对藏族进行的白细胞抗原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B. 藏族与中国北方人群有同样的起源,即都起源于华北地区。C. 汉族人群和藏族人群具有相同的特异性Y染色体类型。D. 汉藏民族“血源上的同源”已得到生物遗传学研究成果的证实。2. 从考古可看到汉藏文化同源。对于这方面内容,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8000年前的西藏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B. 西藏新石器文化源于北方草原,且独具自己的地方特色。C. 从考古学上讲,西藏基本
76、属于中国考古文化的范围。D. 长方形双孔石刀的出土证明了仰韶文化对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3. 准确说明汉藏两族语言关系的一项是( ) A. 藏语与汉语有着亲属关系,它们由同一个语言系统发展而来。B. 汉语与藏语的亲属关系是证明藏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组成部分的重要依据。C. 羌语就是古藏语,在古代汉语中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羌语,表明了汉语藏语的密切关系。D. 汉藏两族语言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古音中的入声韵。(十五)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
77、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创造,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78、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的二短诗为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
79、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续继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节选自朱光潜诗论)1下面对句中加“”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其中“自然”是指“人生世相”。B“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其中“艺术”主要指“取舍剪裁”。C“另建立一个宇宙”,其中“宇宙”是指“创作范围”。D“凿顽石为雕刻”,其中“雕刻”是指“艺术作品”。2下面是第二段中画线的长句子的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眼前必有钩摄神魂的新鲜生动的画境或戏境,使人忘掉一切而处于独立自足的境界。B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
80、,会使人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置身于独立自足之乐的小天地。C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会使人霎时忘掉世间一切憎爱悲喜,而处于独立自足的境界。D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必有新鲜画境或戏景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人达到独立自足的境界。3细读第三自然段,下面对诗的境界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悠久而流动的 B使“刹那间”成为终古C使“片段”成为完整的形象 D使形象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也可以说,一般艺术也都是人生世相的反照,它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B“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诗的创作要独立思
81、考,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C诗“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欣赏者有读诗时,自身的性格和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对诗歌意境的理解。D“诗与实际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要使诗达此妙处,在诗歌创作中要抓住生活中的典型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典型错例反馈题号错误归因金手指专题三十一参考答案(一)1.B(从第段中“他们广养门客,苦心经营,倡合纵、拒强秦,确是做了不少事情,或亦不愧君子之称”,第段中叶“四君子之成为君子,主要靠了天生的门第、财富和权势”等内容可看出A、C、D正确,而B项中“为这些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环境”不合原文意思。)2.C(从第段末尾的内容可看出:其他几项问
82、答不全或不合文意。)3.D(从第段知道,在“毋望之祸”中,黄歇没有听取朱英的建议,以致受挫,因此D项不能作为根据。A、B、C三项从第段中可得知。)4.A(“倡合纵,拒强秦。做了不少事情”见第段;“都有见识浅薄的缺陷”从段:中可看出。B项中“齐名”与原文不符;是对作者观点的附会 C项中“罕见”太绝对,D项中“更显赫”错误。)(二)1B AC不全面。2C “眼花缭乱” 这里指的是中国艺术家被摘拾回来的众多西方艺术观念、主义、流派搞得无所适从。3D4C “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错。(三)1D(应该是“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2D
83、(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3C(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4C(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四)7B 8A 9D 10C(五)1 、B 2 、C 3、D 4、 A (六)1.D(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2.B(A.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不能说与人们的生活无关。C.俗文化也属于文化,它的根本功能就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D
84、.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3.C(此项解释的是“礼”的形成,而不是解说礼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另外,“强制执行”不当。)4.D(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七)1C(“东突厥斯坦”与“东突厥汗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的后裔,这种说法不准确。)2D(“最直接的根源”。这种说法不准确。“突厥人受到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不准确,应该是突厥语族中的鞑靼人。)3D(外国相关的政府对“东突”分裂势力是持打击和压制的态度的)4B(是有些人的幻想,并未
85、成为事实。)(八)1C (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2D(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3D(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
86、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4A(A、将“可能性”误用为“必然性”)(九)1.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了和而没讲不同;D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 )2.D(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是起点、 是基础)3.B(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妥 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4.A(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会产生引
87、起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 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十)1C 2B 3C 4D(十一)1A 2C 3B 4A(十二)1D2C(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具有诗化、情态化的特征)3B(A项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诗与小园互为比兴,互为增色;C项中“被树阴遮住了”错解了原文的“在阴影里”;D项所引诗歌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4A(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是说明诗与建筑之间关系密切,如果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建筑也就缺少了情态化、形象化)(十三)1C(
88、由文中“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的人”这一长句概括而得。)2D(“同样的观点”即上文提到的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3B(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与文意不符;C肤浅,没到要点上;D证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与文意不符。)4A(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十四)1. C 2. B 3. C(十五)1C(指“艺术作品”)2A(这个长句有三个要点:有钩摄神魂的画境或戏境,有使人忘掉一切的效果,达到独立自足的境界)3A(“悠久而流动的”是人生世相的特点)4B(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推理,一是讲诗歌创作的方法,一是讲创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