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79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发布》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12个微专题 WORD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专题剖析】一、秦汉时期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3)东北:设乌桓校尉;公元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4)南方: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5)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

2、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二、隋唐至两宋时期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2隋朝(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3唐朝(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3、(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4对外关系(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造纸术由此西传。(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广州越南阿拉伯;明州日本、朝鲜半岛;泉州南海。三、元明清时期1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

4、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1)任用大量色目人当官,促进民族交流。(2)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3)在东北、云南设立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4)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2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1)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九边”。(2)册封俺答汗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4)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国师”等称号,管理藏族地区。3清朝,设立

5、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1)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2)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3)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4)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对外交往(1)明朝前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3)1553年,葡萄牙取得中国澳门的居住权。(4)16世纪初,荷

6、兰侵占中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5)1685、1686年,清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重创沙俄侵略势力。(6)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7)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闭关自守。四、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

7、必烈改制等。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高考真题】1(2022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

8、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答案】B【解析】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故选B项;宋代设立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排除A项;元朝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2(2021北京高考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

9、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瓷器制造业一直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故正确;根据题干中“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可知中国瓷器的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故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明代中期以后,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故错误;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之一是“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

10、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而不是国内民众购买力的下降,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2020北京高考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

11、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乐府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4(2021.1浙江高考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

12、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

13、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14、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答案】(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15、。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观点:修德安民。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民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

16、历史选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结合所学得出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结合所学可知,“秦并海内”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

17、者是也”得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是修德安民。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二“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得出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第二小问事例:结合所学可知,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

18、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第三小问民族精神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第一小问“钥匙”:据材料三“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可知,“钥匙”指民心。第二小问经验:据材料三“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结合所学得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

19、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2020北京高考19)(9分)“十三行”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材料二1759

20、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答案】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

21、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要求“评析”,即评价分析,一般从评析对象即十三行兴衰的背景、十三

22、行的职能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兴盛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根据材料一中“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可知,由于一口通商,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职能上,根据材料二中“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

23、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可知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衰的背景,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洋人在华进行自由贸易,且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根据所学,由于急需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

24、断权,因此开始衰落。最后,对十三行的兴衰作整体评价,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考模拟】1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A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B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朝“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25、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而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边疆地区,这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不利于”不合史实,应为“有利于”,排除A项;“同化”与题干中“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相悖,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清朝的统治疆域,排除D项。2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B恢复了丝绸之路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等于在新疆少数民族地

26、区采用与汉族一样的地方行政制度,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D项;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而不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A项;唐太宗在高昌故地设州县,是加强对当地的统治,更好的保护丝绸之路,而不是恢复丝绸之路,排除B项;仅凭高昌一地设置州县,不能得出所有边疆地区都与内地治理一体化的结论,排除C项。3元至正五年(1345),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史书纂修成书。在三史的修订中,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参与了编修。元朝史书编修()A创新了编写体例 B消除了民族分歧C稳定了社会秩序 D助力了

27、国家治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可知,元朝史书的编修讲究客观理性的编撰原则,不带有政治方面的偏见,对元朝的国家治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表明史书的体系,因此不能判断其体例是否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消除民族分歧的说法不准确,民族分歧始终存在,只能是逐步减少,但是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史书的编写和社会秩序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产生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C项。4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 B

28、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将周边少数民族也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之中,这符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前提下,各族人民不断融合的客观现实,故选C项;华夏认同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说明司马迁在记史的过程中给予少数民族充分的尊重,排除B项;材料中司马迁并未将西汉时期所有民族的地位予以评价,排除D项。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糜

29、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教势力阻碍了国家统一 B西藏开始由中央政权管理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在西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答案】C【解析】由材料“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糜性质的都司机构”、“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可知明清时期根据西藏地区的文化传统,采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故选C项;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行政区开始于元朝,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D项。6下图是宁夏固原北周贵族李贤墓

30、葬中出土的鎏金银壶。银壶造型别致,具有典型的罗已风格,属中亚地区波斯萨珊王朝(226年650年)手工艺品,其主题图案描绘了古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该文物的发现证明()A北周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盛况 B域外手工生产技术传入中原C中国与欧洲幵始了直接联系 D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互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文物是北周贵族的陪葬品,但是其却具有波斯萨珊王朝的罗已风格,表明在北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了丝绸之力,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交流和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之间的交流而非民族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域外的艺术风格,没有涉及手工生

31、产技术,排除B项;中欧“开始”联系的说法不准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欧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并非从北周开始,排除C项。7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对民间对外贸易采取宽松的态度,这有利于促进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唐朝时期实行宽容开放的政

32、策,对外贸易兴盛,贡赐贸易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时期对外贸易和其他国家的比较,得不出唐朝时期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而材料讲的是唐朝时期对民间对外贸易采取宽松的态度,排除D项。8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说明清朝前期()A国家统一促进对外交往 B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C封建君主权力日益强化 D边疆危机危及朝廷权威【答案】B【解析】据材料“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

33、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可知材料内容为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措施,清政府通过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对外交往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而材料说的是清政府内部的边疆治理措施,排除A项;清代君主权力强化的体现是军机处的设立,而材料说的是边疆治理,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清代前期的边疆治理措施,而且结合所学清前期朝廷权威并未受到边疆危机的危及,排除D项。9“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

34、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A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 B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C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 D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与多个国家与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外来文化在唐朝得到尊重,体现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唐朝不仅是文明的输出者,也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文明,排除A项;唐朝并不是“全面接受外来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

35、映中外交通状况,排除D项。10唐初,大臣魏征曾说:“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由此可以看出,魏征()A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 B提倡平等互利的中外贸易C赞成重开陆上丝绸之路 D主张设立贸易管理机构【答案】A【解析】据材料“周边民族的物品,是中国之所好也”可知,体现中外贸易交流的重要性,故选A项;由重译入贡可知,当时仍是以朝贡贸易为主,不能体现平等互利,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但并未中断,所以不需要重开陆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对于西域物品的喜欢,没有体现如何进行

36、管理,排除D项。11图1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图主要体现了()图1A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文化认同B唐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C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D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答案】C【解析】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只能说明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频繁,由此判断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故选C项;“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是一种交流行为,无法判断其对文化是否认同,排除A项;“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只能

37、判断中外交流,无法判断唐朝的行政管理,排除B项;“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这种民族交往与地方管理没有联系,无法判断地方是否有藩镇,排除D项。12表1为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及出处。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表1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出处(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压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印度炼糖技术在7至8世纪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否则唐太宗绝不会派人去学习。同时,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讲到印度吃饭时食用沙糖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唐高宗年间)(唐使者)王玄策向(摩揭陀)国王和摩诃菩提寺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立即同意

38、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A西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 B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C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 D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答案】D【解析】据上表可知,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提高了唐朝的制糖技术的发展,说明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西域内容,无法得知其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而未涉及“唐朝贸易落后于天竺”,排除B项;经贸兴盛助推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排除C项。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学界对于大一统的认识,长期以来被学人基于专制主义制度中加以批判和解构。如梁启超认为大一统

39、由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和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专制构成,抑制了共同体演进的竞争活力,导致了现代转型期遭遇列强后的不断挫败。钱穆则认为不能“以一时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毁我就人”,而要对国史“探其本而揽其全”,探究“我民族数干年文化本源”。大一统至少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机理,即追求团结统一而反对分裂的国族取向、一系列旨在抟成疑聚的中心性政治安排、一个现世取向的富含韧性与弹性的文教系统(道统)。大一统不仅仅是一科国家理论,它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在于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天下。摘编自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40、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准确。)【答案】(12分)评分标准:观点提取2分。观点论证8分,论证角度至少2个或2个以上。总结2分,包括价值判断1分,认识1分。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观点示例1:梁启超等认为大一统是专制主义的象征,导致现代转型的受挫。观点示例2:钱穆主张全面看待历史事物,认为大一统促进国家的发展。答案示例:钱穆主张全面看待历史事物,认为大一统促进国家的发展。这是比较客观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想(唯物史观)。大一统理念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重视集体的力量,有团结的意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西周实行的分封

41、制巩固和发展了夏商以来的疆域,与之配套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客观上加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后世文化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大一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历代王朝不断完善,如西汉实行察举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在这发展过程中虽有分裂,但统一是主流,而且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汉文化的推崇始终没有中断。近代,中国现代转型的挫败,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和统治者自身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在于西方列

42、强的侵略。大一统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对于现在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时代,应以史为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树立文化自信。【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且加以评析,首先明确评析即评价和分析。其次,材料中的观点很明确,其一是梁启超的观点,认为大一统是专制主义的象征,导致现代转型受挫,其二是钱穆的观点,认主张应当全面的看待历史事物,认为大一统促进国家的发展。首先分析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认为大一统是君主专制的象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时期的新儒学明确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把控,强调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选官等方面的控制,认为只有将权力集

43、中在中央的手中,才算是实现了大一统,因此在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也因此受到冲击,各方面的主权都受到了列强的侵犯,此时的中央已无力全面把控当时国内的局势,因此梁启超就认为传统的专制主义制度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是从具体的角度对大一统进行的阐释,强调的是中国的发展情况,但是钱穆的观点格局更大,他强调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大一统的具体内涵,主张全面的看待历史事物,相较于梁启超的观点,他的观点更加客观,是符合马克之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的,钱穆认为的大一统不仅仅是具体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而是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内涵,即集体的力量、团结的意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以及

44、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而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结合则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凝聚力,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国家统治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使得后期形成以儒家文化圈,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损失惨重,但是中国也在逐渐变得强大,中国近代的屈辱不光是封建专制的阻碍,还和统治者自身的局限性有关,因此不能讲中国近代受阻的原因

45、全部归结于封建专制制度。综上所述,大一统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对于现在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时代,应以史为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树立文化自信。14(15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是1618世纪欧亚贸易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材料一“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

46、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1600年12月31日由英皇伊莉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英国商人经常在印度洋与荷兰和葡萄牙竞争者发生武装冲突。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眼。允许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1680年代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主要人员来于对当地居民的征募。到1689年为止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国家

47、”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着孟加拉、金奈和孟买的统治。摘编自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详细资料大全(1)据材料一,广州“十三行”为什么会走向鼎盛?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东印度公司兴盛壮大的因素。(4分)(3)据材料一、二,简析中英两个机构的异同。(5分)【答案】(1)原因:清政府支持;中外贸易发展;行商的精神及心态;地理位置优越;制度支持。(任答1点给1分,共2分)影响:一方面,垄断海外贸易;阻碍了民间贸易的发展和私人资本的成长。(2分)另一方面,促进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了解世界的窗口。(任答1点给1分,共2分)(2)因素:资金充足;股份

48、制公司(先进的组织形式);英王授予特权;排挤竞争对手;印度皇帝支持;拥有武装力量;享有充分自主权。(任答1点给1分,共4分)(3)同:都是带有一定垄断色彩的贸易机构;(1分)异: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本质上巩固封建统治;(2分)股份制是现代性公司;东印度公司是殖民扩张机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可知清政府支持与制度支持;据材料一“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可知中外贸易发展;据材料一“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可知行商的精神及心态;据材料一“十三行产

49、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可知地理位置优越。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据材料一“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据材料一“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可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一“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可知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消极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垄断海外贸易,阻碍了民间贸易的发展和私人资本的成长。(2)据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可知资金充足与股份制公司(先进的组织形式);据材料二“1600年12月31日

50、由英皇伊莉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可知英王授予特权;据材料二“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眼”可知排挤竞争对手与印度皇帝支持;据材料二“1680年代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可知拥有武装力量;据材料二“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可知享有充分自主权。(3)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和材料二“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可知都是带有一定垄断色彩的贸易机构。第二小问不同,结合所学清朝闭关锁国的史实可知,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本质上巩固封建统治;据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可知股份制是现代性公司,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可知东印度公司是殖民扩张机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