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讲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自主复习】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主干知识】【名师点拨】1. 太平天国运动的五个特点(1)兴起于新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制定新方案:资政新篇。(3)承担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4)面临新敌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属于新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条件3.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认知深化】一、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1)革命性: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2)落后性:纲领只能反映农民阶级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3)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
2、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二、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
3、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经典例题】 (2021全国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答案】A【解析】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尽心和议”作为处置政敌的理由,说明慈禧太后主张与西方列强“合作”,而英国报刊的态度表明会支持清朝政府,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将会使得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
4、杀,故选A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到慈禧太后和英国报刊两个角度的信息,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只能与慈禧太后的措施相关,所以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排除C项;题干信息使得我们可以推论出中外反动势力将会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并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排除D项。考点二、辛亥革命【主干知识】【名师点拨】1.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3.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主阶级的统治
5、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认知深化】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经典例题】1. (2021浙江卷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
6、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2(2020全国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
7、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课时检测】1.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
8、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对基督教的认同B.主张政教合一C.希望共建人间天国D.天朝上国的心态【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认为是一家人”“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持天朝上国的心态与西方进行交往。故答案为D。对西方人表现出亲昵是因为“认为是一家
9、人”“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不是因为对基督教的认同,排除A;B、C材料没有反映,排除。2.美国某史学家在其著作中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证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西方的冲突引发的,因此断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繁、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故排除A、B、C,所以选D。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建议:“兴各省新
10、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各省新闻官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洪仁玕主张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是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故B错误;中国人自办报
11、刊的先河在太平天国之前,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故D错误。故选A。4.1852年,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亩售价五十英镑,到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在一万英镑。在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上海租界的地价平均上涨了十倍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太平天国运动导致难民大量涌入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进军江浙,导致江浙地区难民大量涌入上海租界,极大刺激了租界房地产的发展;人口增多,土地大幅度转让引起地价上涨,故B正确。洋务运动推
12、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题干中地价上涨的信息不符,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上海租界的地价上涨,而不是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排除D。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答案】C【解析】材料中“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旨在强调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的原因,故A错;
13、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故B错;材料中“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表明时代的局限,故C正确;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中“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所体现的时代局限不符,故D错。6.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压力而使其被动地展开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D.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推动了近代化,B是打击封建统治,符合题意;宗教思想不属于近代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属于近代化,C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本题选B。7.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1853年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的思
15、想日益封建化,他接受资政新篇并不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其施政纲领并未发生根本改变,A错误;资政新篇是由洪仁玕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是农民阶级要求的体现,B错误;资政新篇并未实施,没有使太平天国由衰转盛,C错误;根据材料中洪秀全对资政新篇给予基本肯定的态度,说明洪秀全希望通过资政新篇挽救统治危机,D正确。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奏章,提出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准。这说明()A.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B.太平天国面临统治危机C.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天朝田亩制度未能实施【答案】D 【解析】由材料“
16、提出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依然沿用封建土地制度基础上的赋税制度,并未实现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理想社会的设想,故选D;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建立的封建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统治面临危机,排除B;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赋税制度而非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9.1852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失意举人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未受重视;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A.重视
17、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B.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C.不能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D.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答案】B【解析】由材料左宗棠、容闳等人对太平天国提出有益建议,但均被拒绝,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故选B;太平天国领导人拒绝建议的原因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非从农民阶级本性出发,排除A;材料中的具体建议不是系统的先进理论,排除C;这些建议与清政府没有关系,排除D。10.“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答案
18、】A【解析】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谣所抨击的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朝统治不得人心,故A正确。11.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颁布国民党宣言:“国民为国之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颁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宣言中不提民族主义,只提民权主义,这是因为国民党()A.认为辛亥革命后民族革命已完成B.国民党以新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C.只以巩固共和实现平民政治为宗旨D.这时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9、国民党认为民族革命已经完成,在1912年8月所颁布的国民党宣言中便不再提及民族主义,只涉及民权主义,故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召开的“一大”上,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是对材料内容的重复,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1912年的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排除D。1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民主进程进行过合理的设计,准备分三期逐步完成。后来“让位于袁(世凯),便另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B.有悖于民主共和精神C.坚持了基本立法原则D.实现了民主宪政目标【答案】
20、A【解析】材料“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故选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排除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不符合基本立法原则,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废除,没有实现民主宪政的目标,排除D。13.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
21、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比较艰难,故D正确。14.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反映了()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品质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所以被冠以“临时”,这和当时全国尚未统一,革命党人的选举主要局限在南方以及资产阶级政府成立的程序上不太完善有关,实
22、质上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故D正确;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品质、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错误;中华民国政权已经有部分人民支持,故C说法错误。 15.从1912年4月到1912年底,孙中山在全国各地总共演讲60多次,涉及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议题不少于35次,这与其之前无一次言及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共和已真正实现B.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影响 C.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D.孙中山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1912年4月到1912年底,孙中山在全国各地总共演讲60多次,涉及民生主义
2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议题不少于35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已被推翻,民族主义已经实现,孙中山工作重心转移,投身民生主义,故选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未真正实现,排除A;1924年时,孙中山受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影响,与材料所述时间“1912年”不符,排除B;此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未改变,排除C。16.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C.民众抵制南
24、京临时政府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众对于象征专制统治的发辫被剪除仍然相当排斥和反对,故选D;抗拒剪辫并不等于反对移风易俗,排除A;浙军剪除行人发辫与军纪涣散没有任何的关联,排除B;民众反对剪辫并不等于其抵制南京临时政府,排除C。17.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牺牲便达成了和解。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
25、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B符合题意,正确;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与“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不符合,排除;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8.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 A.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统
26、治崩溃,即反映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D符合题意,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和地方势力,排除B、C。19.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对袁世凯妥协是革命党人的正确选择 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说明妥协也是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方式之一。故答案为D。材
27、料难以说明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B只反映了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对袁世凯妥协不是革命党人的正确选择,排除C。20.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
28、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答案】 (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埠,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2)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发生地)革命基础较好;北伐胜利进军。【
29、解析】第(1)题历史背景:根据“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根据“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得出收回利权运动;根据“振兴工商”得出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第(2)题历史条件:根据“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得出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根据“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
30、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得出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革命基础较好;根据“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得出北伐胜利进军。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寻访历史事件当事人,从中获得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某大学历史系学生确定了“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专题研究,为了广泛收集资料,搞好这个专题研究,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了一份寻访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调查提问提纲,以下是这份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的活动。武昌起义后西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罪行。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对抗革命,坚持反动统治的罪行。武昌
31、起义后各地旧官僚、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活动。南北议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经过。袁世凯独裁卖国、镇压革命的罪行。南京临时政府奖励、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民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史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提出修改、补充或更正,也可以否定提纲内容,提出另外不同的寻访调查方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 (示例一)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地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
32、步的功绩认识不足。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集会等民主自由权利。(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地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溥仪的复辟帝制均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失败。(示例
33、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地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辛亥革命后,在政府的倡导下,社会习俗日益近代化。如男子剪辫子,中山装、旗袍流行,实行公元纪年等。(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尽快结束帝制,取得革命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分)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
34、,把革命派必要的妥协退让视为软弱和丧失原则,实际上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过渡性、渐进性,是不可取的。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在国际上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支持,不作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予肯定。(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理由:事前拟定提纲限制了被调查人的叙事范围,不利于获得辛亥革命完整准确的资料,不利于对辛亥革命全面正确地评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受20世纪60年代国
35、内“左”倾思想的影响,材料只提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工业化的推动,过多强调帝国主义国家、旧官僚、立宪派、袁世凯等对辛亥革命的破坏,偏离了主题。因此可以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思想观念近代化、社会习俗近代化,以及肯定革命派的妥协对加速民主革命进程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增加提问内容。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中的提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影响,过分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会导致对革命评价的片面性。我们应当通过调查,尽可能获取广泛的历史资料,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为指导,对获取的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全面客观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其他观点建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