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07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 第4讲 命题常考题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讲命题常考题型一、史料主旨型选择题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2、2012高考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唐代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而缺乏对所选拔官吏品行的考核,唐太宗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制度的弊端,认为即使所选拔官吏因腐败失职得到惩处,也难以弥补他们给人民造成的困苦。这里唐太宗强调的是从选官源头上注重品行。B项是科举制的优势,故排除。A、C两项虽是从不同角度据材料意思得出的认识,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排除。答案D解题技巧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寻、联、

3、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寻: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及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3)联: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备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这类

4、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解答此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文字史料选择题多是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 (2012高考海南卷)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题干情境,据题干情境判断分析。题干反映了政党制度下的两

5、党轮流执政现象,因此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在于“一致支持”;D项题干没有涉及。答案B解题技巧读、联、析三步法解答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文字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三、历史图画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历史文物、人物、地图、漫画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多

6、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历史阐释的能力,对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具有试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常常会用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本题型一般有图画型、地图型两种类型。(2013高考四川卷)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因为受中国古代轻视艺人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

7、影视明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明星代言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答案C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备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四、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

8、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2013高考天津卷)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信息

9、“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二是全国报纸销量大幅增加。辛亥革命前后是一个社会转轨时期,是由封建帝国向民国转变的时代,人们期望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所以答案是A项;临时约法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报纸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销售量增多的信息,排除B项;C项大力倡导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普遍”不符合史实。答案A解题技巧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

10、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分清是以因求果型还是以果求因型。五、概念阐释型选择题概念阐释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这类题目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

11、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2013高考浙江卷)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是对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形象说明。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是相互给予的,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是给予方无

12、法享受的。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与“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没有关系,故排除A、C两项。“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提出并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它的主要内容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该政策体现了列强为攫取在华利益而相互勾结,但“门户开放”政策不适合“一国所得”,其他国家“安然而享之”,故排除D项。答案B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解答。(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

13、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六、图表定量分析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形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的变化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一般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

14、综合能力,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2013高考重庆卷)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解析本题要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方面解答。由图表信息可知,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一度增加,但是18481852年又有一定的下降,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

15、的自然经济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产生了抵抗作用。答案为B项。答案B解题技巧“审、读、联、析”四步解答法解答图表定量分析型选择题(1)“审”:审读题干及求答项,明确考查意图。要明确题干考查主题是什么,明确设问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这些信息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角度直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图表,明确阅读图表的方向。(2)“读”:一般说来解读此类试题主要运用比率对比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等解读方法。全面阅读图表,提取图表蕴含的有效信息。一定要注意题干下面图表外所标注的“表”“示意图”等,这是有助于学生紧扣考查时空和解读表中信息的关键。特别注意:该类试题中坐标轴图、

16、柱状图、饼形图是图表的变化,比表格更直观,读图难度也相对较低;坐标轴图重点看曲线大致的走向和上下波动的幅度、频率;柱状图、饼形图在比较时要注意不仅要和自己比,也要和别人比,不仅要横向比,也要纵向比。(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互换。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否进行准确的图文转换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标准。解读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历史定量分析型试题的关键,学生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联系,为图表提供的信息寻找到更准确的史实定位,从而实现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完美对接。(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

17、开定性分析。鉴别从图表中所提取的信息是否科学、全面、有效,是我们在解答历史定量分析类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注意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重某一方面的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择一信息就妄加断言,甚至脱离图表空泛谈论。七、分析比较型选择题分析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共同点的,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

18、物不同点的,可称为“识异型”。从形式上看,分析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通常后一种更常见。(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

19、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联系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D项错误。答案B解题技巧解答分析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分析比较型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

20、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分析比较型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确定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按照确定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八、史学研究理论型选择题史学研究理论型题目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型多是以引用某些著名史学家、历史哲学家的话语或者某些关于史学理论研究新趋向的史学话语作为题干,简单地考查对史学思想、

21、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解运用;此外还有一种是提供史料或历史观点,考查史料学的研究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2012高考浙江卷)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研究唐代人口”“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22、”。诗歌是文学体裁,李白为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句反映的又是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其诗句可以作为证史的资料,但因是第二手资料,且年代相隔久远,不具有权威性,所以排除A、B两项。C项以诗证史,在陈寅恪(18901969)之前已有,陈寅恪大量实践,以诗证史不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答案D解题技巧(1)明确试题考查方向。据题目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史学思想还是历史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2)解读题干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或依托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各备选项或设问,据题目要求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

23、史观解答。九、主题型材料解析题主题型材料解析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2012高考江苏卷)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

24、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

25、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变革和困境。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社会状况,结合新政措施和背景概括回答。第(2)问分析表格数据从社会救济和保障儿童两方面概括回答。第(3)问

26、依据材料二、三信息从福利制度的弊端方面概括原因。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分别从制度决策、制度调整和制度承担方面概括政府的角色。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运用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外,还要重视以下几方面:(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

27、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一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2)注意解答顺序和逻辑思维顺序。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十、纵横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纵横比较型材料解析题是命题者以两则以上不同时

28、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不同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分析背景,判明异同,评论得失,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探究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题型;同时也体现了主题考查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

29、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

30、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第(1)问注意从苏维

31、埃政权是新生的政权及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落后等方面分析说明。第(2)问考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措施,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及具体措施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第(3)问第一小问要说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之路;第二小问注意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国为例说明。第(4)问先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再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的工业化比较,说明两者间的差异。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32、;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解题技巧(1)解答纵横比较型材料解析题有4种常见的对比模式,即中外对比、西方与西方对比、对同一历史事件认识中出现的不同观点的对比、纵向对比。(2)此类型试题解读时分两步:第一步充分挖掘所给的材料信息;第二步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

33、,一般所给的材料信息仅能回答设问中的某一部分,其他设问还需要借助所学知识,即答案的来源是两部分综合的结果。此类题目对比性强,应考时要选准对比项、对比的要素、对比的角度等仔细对比。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就是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混合在一起,作为题目命题的载体命制的题目,极个别出现纯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述论证问题的能力。(2014江门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34、,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1)结合图一和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哪些?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2)图二为古代西欧常见的城堡,这类城堡的数量在17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为什么?(3)图三为今天上海浦东繁华的一景,如此景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些政策和制度,这一景象有何标志性意义?(4)从古到今中西方建筑风格各不一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图一和材料二中“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等归纳出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是对称、封闭等;

35、第二小问,四合院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民居,根据出现的政治时代和经济特征回答。第(2)问,根据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特点回答,此时正处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产生冲击作用,骑士的封建堡垒在逐渐减少。第(3)问,图三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上海浦东的发展,可以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意义回答。第(4)问,可以从不同时期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政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基础:儒家思想。(2)趋势:不断减少。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

36、变(火药的传入)等。(3)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因素:当时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等。解题技巧解答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第一步: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第二步:解读图表时,注意图表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象信息,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第三步:根据对图表材料的解

37、读,关联所学知识,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十二、观点评述(说明)型材料解析题观点评述(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是开放型探究题目的一种类型,也是类似于历史论文型的开放型题目,就是命题者运用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判断材料中的几种观点,支持哪一种或者判断其正确与否,试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其特征具有开放性、独特性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

38、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并最大限度地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选择好角度,说明问题即可。东汉的十四州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占大多数,比较集中;唐朝的道分布比较均衡;体现了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名称的变化说明问题,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体现了山川地理形势对行政区划的影响。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

39、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题技巧解答评述、评论、评价类设问题目,在分清设问方式的基础上,注意掌握以下原则:(1)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价。如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还要注意表达的要求,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2)运用一分为二评价法。坚持看问题的辩证性,同时需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次;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3)坚持阶段评价法:一是注意紧扣历史阶段特征;二是同一历史现象分阶段评价。注意将所评价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4)主客观性评价法:即在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或者主观目的外的客观作用方面分析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