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947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溶菌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 体细胞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 由体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D. 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唾液中的溶菌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体细胞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C、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C错误;D、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直

2、接生活环境,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细胞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B. 饭后4个小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大,对机体稳态维持越有效D. 人在短时间作出复杂动作的过程,不涉及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

3、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

4、和集合管,故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A错误;B、饭后4个小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C、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不是越大对机体稳态维持越有效,如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C错误;D、人在短时间作出复杂动作的过程,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B。3.对人体内的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这三类物质说法错误的是( )A. 都与细胞结合发挥作用B. 都能在组织液里找到C. 都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都在发挥作用后失活或分解而失去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

5、长激素等,有的是脂质如性激素等,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可随着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2、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如乙酰胆碱等。【详解】A、由于抗原不一定是细胞,因此抗体不一定与细胞结合发挥作用,A错误;B、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都能在组织液里找到,B正确;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才能起作用,抗体也需要与特定

6、的分子结合后才能起免疫作用,C正确;D、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都在发挥作用后失活或分解而失去作用,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酶和信息分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大分子知识的记忆及知识迁移能力,识记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本质和作用特点是解题的关键。4.人在恐惧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使心率和呼吸加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激素调节B. 该过程中肾上腺素的特定靶器官是心脏C.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 胃周围的组织液检测不到肾上腺素【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

7、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详解】A、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A错误;B、该过程中肾上腺素的特定靶器官是心脏和肺,B错误;C、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C正确;D、胃周围的组织液能检测到肾上腺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点。5.图为血糖调控模式图,甲、乙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甲和乙的靶细胞都包括肝细胞B. 胰岛内的某些细胞可以同时分泌甲和乙C. 甲的作用是将肝细胞固有的葡萄糖转化为糖

8、原D. 血糖浓度刺激下丘脑,最后维持血糖平衡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血糖的激素调节过程,其中甲激素是胰岛素,乙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在血糖调节中具有拮抗作用。【详解】A、激素甲和乙的靶细胞都包括肝细胞,A正确;B、甲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乙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B错误;C、胰岛素的作用是将血浆中的葡萄糖在肝脏转化为肝糖原,C错误;D、血糖浓度刺激下丘脑,最后维持血糖平衡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A。6.下列实例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B. 针刺指尖时,忍着

9、不缩手C. 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的心跳D.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答案】D【解析】【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详解】A、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错误;B、针刺指尖时,忍着不缩手,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错误;C、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心跳,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错误;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

10、制作用,D正确。故选D。7.图为从蛙后肢分离出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B. 蛋白酶会影响受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C. 刺激产生的电信号在ab间的传递方向为abD. 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到a点,再

11、传达b点,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蛋白酶会影响质膜上的蛋白质的水解,因此会受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由于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再传到b,因此电信号在ab间的传递方向为ab,C正确;D、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D错误。故选D。8.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 )A. 神经系统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B. 体液调节运输速度缓慢但作用范围准确C. 二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D. 激素调节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调节生命活动,又称为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

12、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B、体液调节运输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错误;C、二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错误;D、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D错误。故选A。9.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3、 HIV侵人人体后主要破坏B淋巴细胞B. 严重感染和癌症往往是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C. HIV主要影响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影响不大D. HIV一旦侵入人体,特异性免疫就几乎不起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

14、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A错误;B、严重感染和癌症往往是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B正确;C、由于大多数体液免疫也需要T细胞的参与,因此HIV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也很大,C错误;D、艾滋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因此HIV侵入早期,特异性免疫起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T细胞逐渐减少,特异性免疫能力逐渐降低,D错误。故选B。10.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细胞都能特异地识别抗原B. 过敏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C. 免疫系统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D.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

15、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

16、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细胞不都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如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免疫缺陷病,而过敏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即过

17、敏反应,B错误;C、免疫系统既受神经调节,也受体液调节,C错误;D、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D正确。故选D。11.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操场上蒲公英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蒲公英的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2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015株/m2,实验组350株/m2。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B. 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C. 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D. 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答案】A【解析】【分析】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

18、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

19、计样方数。【详解】A、由于只随机取2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说明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A正确;B、蒲公英为草本植物,所以应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再取平均值,B错误;C、由于取2个样方平均值,所以杂草株数可以为整数,也可以是非整数,C错误;D、由于随机取样数量过少,偶然性较大,所以实验组数据不可信,D错误。故选A。12.科研工作者研究了2种生根剂ABT和NAA在不同条件对紫叶紫薇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体现了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B. ABT组随浸泡时问增加,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C.

20、进一步确定ABT的最适浓度应该在100200 mgL-缩小浓度梯度D. 该实验不科学之处在于涉及2个自变量,违背单一变量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示表明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图示表明各实验组处理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均高于对照组,不能体现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A错误;B、图中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B正确;C、进

21、一步确定ABT的最适浓度应该在200mgL-1左右,并缩小浓度梯度,C错误;D、该实验涉及2个自变量,但都单独统计结果,所以没有违背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故选B。13.将不含IAA的琼脂块a和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a分别放在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上。给予放置a的胚芽鞘单侧光照射,发现胚芽鞘弯曲生长,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体现了IAA作用的两重性B. d上IAA量小于a的原有的IAA量C. a的胚芽鞘弯曲生长体现植物向光性D.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

22、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关于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的影响: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详解】A、该实验只体现了IAA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其两重性,A错误;B、琼脂块a中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

23、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B正确;C、放a的胚芽鞘弯曲生长不能体现植物向光性,因为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不能感光,C错误;D、胚芽鞘b侧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D错误。故选B。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干旱引起的落果和落叶与脱落酸有关B. 向芹菜幼苗喷洒赤霉素,有助于提高芹菜的产量C. 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D. 果实生长到衰老过程与赤霉素、乙烯等激素有关,和细胞分裂素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

24、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3、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4、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5、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详解】A、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向芹菜幼苗喷洒赤霉素,有助于芹菜的生长,从而提高芹菜的产量,B正确;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添加,C正确;D、果实发育时,内部细胞需要不断分裂和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D错误。故选D。1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25、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B. 种群密度能很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种群密度会受到种群其他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D. 某操场上所有车前草的数量就是这个车前草种群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种群密度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成正比,A错误;B、种群密度能很好反应种群数量的情况,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B错误;C、种群密度会受到种群其他特

26、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C正确;D、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某操场上所有车前草的数量不是这个车前草种群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1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患病B. 人中暑晕倒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限度C. 健康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 神经一体液调节共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答案】AC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

27、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人也有可能会患遗传病,A错误;B、人中暑晕倒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限度,B正确;C、健康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C错误;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共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ACD。17.可以用图中细胞甲和细胞乙代表的是( )A. 垂体和甲状腺B. 胰岛A细胞和肝细胞C. 下丘脑和

28、垂体D. T细胞和B细胞【答案】A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还能反馈作用于垂体,A正确;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同时血糖浓度升高又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但促激素不能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但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不能作用于T细胞,D错误。故选AB

29、。18.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作用,取若干只实验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小鼠分组A组B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甲隔一段时间再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A. 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B. 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抗原甲的抗体比B组高C. 如果实验小鼠之前都接触过抗原甲,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 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有大量抗体,B组小鼠没有抗体【答案】CD【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2、分析表格可知,AB先注射抗原甲,然后A注射抗原甲,B注射抗原乙,能产生二次免疫的是A,同理推断

30、D能产生二次免疫。【详解】A、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主要根据抗体数量来确定,A正确;B、A组小鼠和B组小鼠初次注射杭原甲后,体内都会产生抗原甲的记忆细胞,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B组小鼠再次注射的抗原乙不能刺激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C、如果实验小鼠之前接触过抗原甲,会直接影响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两组小鼠的抗体数量,C错误;D、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由于二次免疫体内产生大量抗体,B组小鼠发生初次免疫产生少量抗体,D错误。故选C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9.豌豆幼

31、苗萌发时顶端的“弯瞌”是由于其中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水杨酸和乙烯前体对“弯曲”弯钩的影响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幼苗左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另一侧低B. 水杨酸和乙烯前体可能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C. 水杨酸和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具有拮抗作用D. 正常幼苗顶端的“弯曲”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答案】BC【解析】【分析】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乙烯前体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乙烯前体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详解】A、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32、说明正常幼苗左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另一侧高,A错误;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水杨酸和乙烯前体可能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弯曲”弯钩的生长发生改变,B正确;C、水杨酸和乙烯前体处理组弯钩形成的角度介于水杨酸处理组和乙烯前体处理组之间,可推知水杨酸和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D、正常幼苗顶端的“弯曲”与光照无关,D错误。故选BC。20.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密度增长B. 我国放开二孩政策主要是依据年龄组成来制定的C. 跳蝻能自由活动,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 种群密度、出生率、年龄组成、个体形态结构都属于种群基本特征【答案】A

33、CD【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解】A、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不同,1:1的性别比例未必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A错误;B、我国放开二孩政策主要是依据年龄组成来制定的,B正确;C、跳蝻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最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D、种群

34、密度、出生率、年龄组成都属于种群基本特征,个体形态结构不属于种群基本特征,D错误。故选ACD。三、非选择题21.下图为人体体液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代表不同的体液,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标出图中数字代表的体液: _,_,_;其中占体液比重最大的是_。(2)和成分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_的含量,对的渗透压影响最大的2种离子是_,用箭头表示之间物质交换方向:_。(3)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请用细胞名称、体液名称和箭头表示胰岛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运输过程:_。【答案】 (1). 细胞内液 (2). 淋巴 (3). 血浆 (4). (细胞内液) (5). 蛋白质 (6). Na+、Cl-

35、(7). (8). 淋巴和组织液() (9). 胰岛B细胞血浆组织液体细胞【解析】【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体液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代表细胞内液,代表淋巴,代表组织液,代表血浆。【详解】(1)图中代表细胞内液,代表淋巴,代表血浆;其中占体液比重最大的是(细胞内液)。(2)组织液和血浆成分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组织液中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称为淋巴液,淋巴再经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中,因此淋巴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方向:淋巴组织液。(3)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胰岛

36、素是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胰岛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运输过程:胰岛B细胞血浆组织液体细胞。【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2.人突然进人寒冷环境中,会产生一系列反应来维持体温恒定。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产生冷觉的部位是_,同时,人体内_分泌增加,促进各处细胞新陈代谢,血液中该激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_的分泌。(2)除了产热,人体还通过_(至少填2项)减少散热来保证体温稳定。(

37、1)(2)调节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散热量,其调节机制为_调节。(3)人若通过长时间跑动来抵御寒冷,肌肉细胞会产生大量的_(物质),此时,血浆中的_(答两种)等离子会调节内环境pH使其达到稳态。【答案】 (1). 大脑皮层 (2). 甲状腺激素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4). 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 (5). 等于 (6). 神经一体液 (7). 乳酸 (8). HCO3-、HPO42-【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1)

38、人在寒冷环境中,产生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同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各处细胞新陈代谢,由于负反馈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除了产热,人体还通过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来保证体温稳定。(1)(2)调节过程中,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一体液调节。(3)人若通过长时间跑动来抵御寒冷,肌肉细胞会产生大量的乳酸,此时,血浆中的HC03-、HPO42-等离子会调节内环境pH使其达到稳态。【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理解体积调节的过程,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属于中档题。23.科学家发现,单独

39、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胞体引起兴奋,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1)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0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Na+的浓度比膜外_。(2)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以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导致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至_后与_结合,产生第二个峰值。(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等材料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思

40、路:_预测结果:_【答案】 (1). K+外流 (2). 低 (3). Na+内流 (4). 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5). 突触间隙 (6). (胞体膜或突触后膜)受体 (7). 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 (8). 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

41、正。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1)由图乙可知,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0mV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外流,此时膜内Na+的浓度比膜外低。(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导致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的

42、受体结合,引起兴奋,产生第二个峰值。(3)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思路如下: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电极分别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预测结果: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4.人感染H5N1禽流感后会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H5N1病毒影响,体温调节中枢_(器官)产生体温过低的错误判断,因此增加_的分泌,最终,导致机体产热过多,引起“发

43、烧”。(2)进入机体的H5N1病毒突破_构成免疫第二道防线后,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在_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和_,前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被感冒病毒侵入的细胞,会被_特异性识别和作用后裂解死亡。(3)注射禽流感疫苗后,不容易得禽流感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 (1). 下丘脑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4). 淋巴因子 (5). 浆细胞 (6). 记忆B细胞 (7). 效应T细胞 (8). 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再次遇到禽流感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产生很强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解析】【分析】1、人在寒冷环境中会

44、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受H5N1病毒影响,下丘脑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机体产热过多,引起“发烧”。(2)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B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前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被感冒病毒侵入的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作用后裂解死亡。

45、(3)注射禽流感疫苗后,不容易得禽流感的主要原因是: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再次遇到禽流感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产生很强的特异性免疫作用。【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体温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并加以识记,掌握免疫的过程。25.某科学家以豌豆植株为材料,探究生长素(IAA)对植物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过程及侧芽长度结果如下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1)IAA在植物体内含量_,在幼嫩枝条中其运输方向只能是_,具有该特点的运输方式称为_运输。(2)实验中,去顶芽后32 h时组和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组,其原因是_。该结果体现

46、了生长素作用的_性。(3)由图知,去顶芽后8 h时组和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组_(大于小于等于)组,在此之前,组侧芽中的IAA对侧芽的作用是_。【答案】 (1). 很少 (2).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3). 极性 (4). 组中顶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组中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5). 两重 (6). 等于 (7). 促进生长【解析】【分析】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极性运输向下运输至伸长区部位发挥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能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征,所以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在幼嫩枝条中其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2)据图分析可知,组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组中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此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3)综合图示数据推测,去顶8h时组和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相等,在此之前,组侧芽中的IAA对侧芽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