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一中西校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元旦竞赛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去重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对美的发现、体认和表达。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
2、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与之对应,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开来,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美的角度看是完满的东西,从善的角度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虽能给人以感官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尽善尽美”从此成为中华美育的重
3、要精神追求。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摘编自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材料二:中华美育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层次多样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质,包含下列四种境界。第一,以美兴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第二,以美化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形象体验,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自由境界。第三,以美立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意蕴的领悟,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
4、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成就真正的完整人。第四,以美和天。这是让个体从审美与艺术的感发中最终达到与天和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是要求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相互和谐。上面的四种美育境界诚然可以有由低向高之层级差异,也还有程度、品质等分别,但在实际的美育活动中,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共同服务于完整人格的生成。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首先,中华美育精神要求实现中华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共存和相互共享,从而它本身就是多民族团结共生的精神象征;其次,
5、它注重审美与艺术对个体的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体现“诗教”或“风教”在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中的特殊作用;再次,它突出审美与艺术在个体的成人过程中的关键的滋润作用,表明不是能力展示而是人格涵养才是美育过程的核心;最后,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而这是与中华文化对“和”“中和”“同和”的尊崇传统相一致的,也是与塑造美好心灵的目标相一致的。今天重温中华美育精神传统,有助于澄清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让美育回归于正确的轨道。(摘编自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材料三: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
6、,无以言”“诗言志”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进入现代以后,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但是现代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
7、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
8、历史语境。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对美的认知,也重视美育中生命哲学内涵的丰富和提升,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B. 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有层级、程度和品质等的差别,但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重要的。C. 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
9、成部分,其施行方式应做出相应改变。D. 材料一中“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的落实与材料二中“共在或共生式人格”的涵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2. 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是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中华美育的特征,“美”指给人以感官愉快的形式方面,“善”强调的是内涵方面。B. 要消除当前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现象,就有厘清并重视中华美育的精神、特殊作用、核心问题和最高境界的必要。C. 在现代美育中,传统诗教需要调整、转换以增强适应性,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D. 对“完人”的期许和取向不同,这决定了现代诗教培养“完
10、人”不能局限于传统诗教所倡导的“仁”范围,而应当内涵更丰厚。3. 对于材料二的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会产生“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的感慨,这是“以美兴人”的表现。B. 看话剧焦裕禄,人们被高尚的情怀、忘我的精神打动,心中升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感,这是“以美化人”的有力注解。C. 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这是“以美立人”的体现。D. 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是
11、“以美和天”的实践。4. 这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中华美育在立德树人任务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D 2. C 3. D 4. 材料一交代了中华美育的基本情况,主要阐明了什么是中华美育;材料二论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论证了中华美育的价值:材料三阐述了诗教的作用,指出了中华美育的途径之一。(或者:全文围绕中华美育,三则材料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践中华美育和怎样实行中华美育) 5. 中华美育重视“尽善尽美”,强调真、善、美相统一,以美育支持人格的完善。中华美育重视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注重人格涵养,在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
12、人的美好心灵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作为中华美育途径之一的诗教,有规训、引导和感召作用,能够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有拯救的力量,能弥合人心,能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并不意味着“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B项,“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错误,原文说“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但不一定四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C项,“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
13、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朱光潜发现、提出诗教从属于美育的理论,“诗教从属于美育”是早已存在的,并不是说朱光潜说了这句话之后的才有的事;D项,材料二中说“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不“战胜他人和宇宙”“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之意,所以是正确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C项,“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因果推理错误,原文只说“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
14、,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并不是说它的用途仅限于“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之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项,“以美兴人”指的是人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能让人兴腾,产生助人的向上的力量。所以是正确的解读。B项,“以美化人”是让人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想象力的自由境界,看话剧焦裕禄,产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感,一种无功利的自由境界。所以是正确的解读。C项,“
15、以美立人”是让人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就是超越了一般道德境界,进入了超道德境界,并以此境界审视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所以解读正确。D项,是错误解读。这四种境界,都有一个前提,即美育的前提,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体验,而“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不是审美,也不是美育的内容,解读错误。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各材料侧重点的能力。材料一是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来阐发的,
16、指出中华民族的美育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真、善、美相统一”,即中华美育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材料二则是分别论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层次,指出“以美兴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以美和天”等境界对于完整人格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它对“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即论证了其价值;材料三主要讲“诗教”,并根据朱光潜提出的“诗教就是美育”点出“诗教”的作用,即它是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
17、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可概括出;从材料二“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可概括出;从材料三“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可概括出。(二)现代文
18、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重返乡下降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
19、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
20、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
21、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
22、,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
23、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
24、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B. 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C. 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D. 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
25、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 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C.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D. 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8. 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9. 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6. B
26、 7. A 8. 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9. 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把握的能力。B项,“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作者之前计划好的,所以
27、没有迷茫和无助。故选B。【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故选A。【8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情感线索,“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
28、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
29、春写到冬季;“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可知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可知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
30、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可知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读起来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承上启下,思路清晰。【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
31、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
32、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
33、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4、,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B.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C.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D.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B. 旄钺,又称白旄黄钺
35、。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C. 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集体耕作。D. 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B. 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C. 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
36、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D. 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14. 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14
37、. (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是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阙”和“咎”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知”的宾语是“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且“多暗”说的是“恤事”,所以“多暗”和“恤事”之间不能
38、断开,排除C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旄钺指君主”错误,“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不指君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39、的一项”。A项,“刘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错误,文中说的是“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于”,在;“病笃”,病重;“召亮于成都”,状语后置句,“于成都”,从成都;“属以后事”,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以后事属之”,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40、属”,嘱托,托付。(2)中,“虽”,虽然;“峻”,严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并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考生要抓住“自身的战败原因”“哪些”这些提示性信息,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街亭之战的内容,分析战败的原因,筛选出蜀国自身这方的原因,最后分点概括。首先找到街亭之战,如文中说“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这就找到了设题的区域。接着寻找原因,如“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意
41、思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由此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这是原因之一,而马谡是诸葛亮任命的,且诸葛亮上疏中也提到“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见街亭之战的失败也与诸葛亮识人不明有关;同时文章最后对诸葛亮做出评价,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同时也分析了他“北定中原”没有成功的原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可见还与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有关。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
42、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
43、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眉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
44、,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
45、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
46、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巽公院五咏
47、苦竹桥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注】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筠:竹皮。谅:料想,实在。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B. 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C. 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D. 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16. 请赏析
48、诗歌最后两句【答案】15. C 16. 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49、,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说法错误。目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和手法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诗歌最后两句“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意思是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
50、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诗人和苦竹具有相似性:苦竹具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诗人具有才华,但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两句,描绘出了由泰山俯瞰所见的夕阳美景图。(2)在谏太
51、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一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婉转流畅;用“_”一句,写出了琵琶女在京城演出时,观众打拍应和的热闹场景。【答案】 (1). 望晚日照城郭 (2). 汶水、徂徕如画 (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钿头银篦击节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竭”“莺”“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
52、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植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牌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
53、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B. 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C.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19. 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
54、解。20. 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 B 19. 如果说父母是创作者,那么孩子就是作品,作品的质量不好,要去反思的应该是创作者。 20. 你就要做到什么样 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句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中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A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是评论家所说的内容,此处引号表示引用。B项,“早”中的引号是表示强调突出的。C项,“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中的“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项,“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中的“自由”的引号表示
55、讽刺或否定的意思。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字数的一致性、修辞的一致性以及格调的一致性,依据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仿写。本题是让仿照例句来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首先,例句中,“如果说父母是A,那么孩子就是B,B,要去的应该是A”的句式特点要把握好,另外,还要注意A和B的关系,依据例句,可以写父母是作者、孩子是作品,父母是导演、孩子是影片,等等。【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文“简简单单言传身教”以及“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句子应该是“你自己就应该先怎么样”之类的句子。第二空,
56、依据后文“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再结合前文没有出现“恶魔”可以推知,该空所写内容要含有“恶魔”一词;另外,依据前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该句已经肯定孩子是天使,所以说孩子“恶魔”的一面是让人难以发现而隐藏起来的,据此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句子应为“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之类的句子。21.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2)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57、)(3)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4)热烈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征文启事)(1)将_改_ (2)将_改为_ (3)将_改为_ (4)将_改为_【答案】 (1). “莅临现场” (2). “踊跃报名” (3). “全部” (4). “全都” (5). “48元” (6). “若干” (7). “拙作” (8). “大作”【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1)“莅临”,来到,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
58、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欢迎各位同学”,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2)“广播稿”,少用方言、土语,尽量不用群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少用书面词汇、文言词汇和单音词。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文言词改用白话,音同字不同的词要改换。“全部”与“全不”音同,容易引起听众误解,将“全部”改为“全都”。(3)在具体书写时也可以省略不写“何人”拾得失物。对于失物的描述只需要写概况,不必细说。将“48元”改为“若干”。(4)“拙作”是谦虚地称自己的作品,不可以称呼别人的作品,改为“大作”。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2
59、0年7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的图书约16万种。“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构建3D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线下展馆真实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的“云书馆”。【答案】2020年7月24日,国内首座3D虚拟“云书馆”上线,吸引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约16万种图书。(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段新闻报道。主要抓关键点时间、地点、事件、影
60、响等几方面来进行概括。时间:2020年7月24日。地点:没有涉及。事件及影响: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的图书约16万种。然后再根据字数要求来压缩,保留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020年7月24日,国内首座3D虚拟“云书馆上线,吸引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约16万种图书。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
61、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
62、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风物长宜放眼量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内容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偏居乡野,自然无法领略世界的风采,唯有于山顶俯视才能纵览山河面貌;身处暗室,自然不会得见璀璨的星空,只有于室外仰观才能欣赏夜空美丽。我们盯着地上的六便士,自然无法看到头顶的月亮。风物长宜放眼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找到隐藏于黑暗中的正确的道路。唐人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63、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我很认可这个观点,风物长宜放眼量。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光不限于局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只看到了问题的局部,而旁观者却能看到大局。孰迷孰清自不必多说。赤壁之战中的曹操,用铁索连环绑住战船,颇为自得。然而,他只是看到铁索连环能解决士兵晕船问题,却没意识到火攻的后果。最终,烈火趁着东风,燃尽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曹操目光限于局部,思想片面,正是他未能完整地考虑自己的计策,才招致了如此大败。若是他的目光全面,又怎会败地如此凄惨?风物长宜放眼量,想法不惑于表象。一切事物只有仔细分析后才能够看到实质。古之仲永天资卓绝惫懒懈怠终泯然成众人,
64、今有马云求学坎坷不懈奋斗一跃为游龙。仲永仗着天赋目光短浅不学习,最终只能白白浪费出人的天分。但是马云目光长远积极好学,最终成为中国电商领军人物。若是目光短浅,被表象迷惑,最终也只会渐渐沉沦,唯有思想不惑于表象,才能真正抓住事物本质。风物长宜放眼量,思维不随于大流。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味跟随大流,人云亦云,难免庸庸碌碌。另辟蹊径才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若是让潮流冲散了自己的见解,又是何等的损失。汨罗江涛涛江水,澎湃着千年的执着。屈原的美政理念不被众人赞同,但他却没有随于大流放弃自己的思想。他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宁死不折自己的思想。虽说他被江水吞噬,但他也让江水澎湃千年、滋养千年
65、。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岁月更迭,改变了太多,但不变的却是我们只有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正确地处理这纷杂尘世的每件事。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文章应针对王勃的生平,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对于王勃,我们可以说,他写出千古奇文,史上留名,已算“致远”;他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他经历人生的起伏后,领悟人生哲理,保持乐观豁达(由滕王阁序可知),故能写出滕王阁序这样境界开阔、文辞优美的文章,达到人生的高度。也可以说他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算“致远”;这与他的个性有关,比如浮躁浅露,缺少敬畏,境界不高,行而不
66、稳等等。总之,文章达到这两个标准才算审题准确:1.从王勃的人生经历谈起。2.文章中心是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能由此引申,在当代语境中谈论,文章格调才算高远。至于怎样才能“致远”,学生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有理有据。【立意】才高致远;“行稳”方能“致远”;经历风雨才可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致远者,当先器识。【素材】1.王勃在沛王府在当撰修的时候,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斗鸡这种游戏在古代很常见,跟现在的手游“吃鸡”,“王者荣耀”一样,很受年轻人的欢迎。虽然王勃是个朝廷命官,但同时也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想玩游戏,并且给游戏加点好玩的环节也很正常。于是,乘两位王
67、爷斗到高兴处,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朝廷命官王勃来说,却无异于断送自己的仕途之路。当唐高宗看到这篇檄文的时候,龙颜大怒,连称歪才,命人将王勃逐出长安。大好的前程,就这样被毁于一旦。2.中国人素来信奉百善孝为先,出身儒学世家的王勃更是如此。王勃虽未被处死,却也使父亲受到了牵连。暗夜里,他独自流泪,为自己的境遇难过,也为因自己被贬谪的父亲感伤。想到父亲在南荒的不毛之地交趾(今越南北部)受苦,他坐立不安。他曾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
68、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王勃要去看望老父亲,当面向老人家道出自己的愧疚。他从洛阳出发,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在第二年春夏之际,见到了父亲王福畴。看到父亲窘困的生活,王勃失声痛哭,他悔恨自己当初无知的檄文,气愤小人无耻的陷害。但一切都已无济于事,他发誓振作起来,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一切。然而,天不遂人愿,王勃在返回途中,遭遇海难,不幸溺亡,年仅二十七岁。3.作为初唐四杰之首,若非英年早逝,他的文学地位不当止步于此。在27年的短暂人生中,他创作了大量文章,他的文风推崇实用,倡导写文章应“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初唐“争
69、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之风起了一定作用。尤其是他的滕王阁序更是成为了他的一生绝唱,就算从未到过滕王阁,凭着这篇滕王阁序也能想象那里的旖旎风光,去感受王勃的惊世之才。夕阳无限好,天色已黄昏。滕王阁中景物依旧,却再也寻不到那人身影。【结构】标题契合题意,“风物长宜放眼量”,首段一组排比加上联系材料得出观点,“我很认可这个观点,风物长宜放眼量”。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光不限于局部”“风物长宜放眼量,想法不惑于表象”“风物长宜放眼量,思维不随于大流”。最后强调,“岁月更迭,改变了太多,但不变的却是我们只有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正确地处理这纷杂尘世的每件事”。语言优美,事例具有典型性,难得佳作。